一、国家日用及建筑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创建与成绩
我国是一个陶瓷生产大国,从数量上看,我国日用陶瓷与建筑卫生陶瓷产量高居世界榜首。同时我国也是出口大国,该时期每年出口换汇达16亿美元以上。但值得提出的是我国陶瓷出口单件换汇率却很低,日用陶瓷的换汇率平均每件只有0.20美元左右,而进口日用陶瓷的价格平均每件是3美元;建筑陶瓷的出口换汇价平均也只有每平方米2.9-3.2美元,而其进口价是每平方米5.3-5.6美元。出口价与进口价相差如此之大的原因是我国的产品质量不高,档次低,花式品种少,技术含量低。为此,迫切需要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来推动陶瓷企业的技术进步,使我国由产量出口大国变为产量出口强国。
2001年7月,江西省科技厅为提升我省科技创新能力和科研平台建设水平,决定由科技厅条财处黄雪梅处长牵头协调,以景德镇陶瓷学院为依托单位,以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江西省陶瓷研究所以及景德镇市特种陶瓷研究所为成员单位,通过整合优势资源,成立江西省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然后计划在该中心的基础上向科技部申报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当时,江西省尚无一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了实现零的突破,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视,社会各界人士也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为此,江西省科技厅遴选了四家在全国有相对优势的单位到国家科技部汇报,他们分别是南昌大学(硅基半导体照明)、 江西蓝星星火有机硅有限公司、江西省稀土研究所和景德镇陶瓷学院。2002年5月,时任院长助理的江伟辉教授代表陶瓷学院和另三家单位在黄雪梅处长的带领下一起去科技部汇报。起初,学校并不被省厅看好,因此被放在最后一个汇报。但在向国家科技部高新司汇报以后,高新司认为在四家单位中,学校的陶瓷工程技术更有特色和竞争力。此后学校便开始了紧张反复地论证和修改申报国家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可行性报告。最初,申报名称为“国家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但科技部领导及专家认为陶瓷范围太广,而且在陶瓷新材料上较一些名牌大学及科研院所并无优势,故更改为“国家日用及建筑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而这一名称又遭到咸阳建筑设计研究院等专家的质疑,认为景德镇的传统优势是日用陶瓷,在建筑陶瓷上优势不大。为此,江伟辉与郭立赶赴佛山,向正在广东佛山调研的科技部高新司材料处刘兵副处长汇报,介绍景德镇陶瓷学院以技术和人才入股与广东南海南庄镇投资3300万元联合组建了“华夏建筑陶瓷研究开发中心”。学校利用人才、技术及标准化与检测等方面的优势,有力促进和支撑了佛山建筑陶瓷行业的飞速发展。通过实地考察和汇报,科技部最终认可了“国家日用及建筑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这一名称。
2003年12月3日国家科技部正式批复“国家日用及建筑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项目计划任务书”(计划编号:2003DC105007),依托景德镇陶瓷学院正式开始组建“国家日用及建筑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周健儿担任工程中心主任,江伟辉为常务副主任。国家日用及建筑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建设期间,在国家科技部、国家教育部、江西省政府领导、省科技厅和景德镇市领导及市科技局的指导和支持下,国家科技部下拨500万建设经费,江西省给予500万配套经费,景德镇市政府在陶瓷工业园区划拨100亩工业用地(市值5.6万元/亩)予工程中心(景府办抄字【2006】289号),支持“中心”建设。
2004年10月10日,科技部李学勇书记和黄智权省长共同为“国家日用及建筑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揭牌。2005年底,时任景德镇陶瓷学院副院长江伟辉担任中心主任,负责“中心”的全面建设和准备验收工作,郭立为常务副主任。按照《计划任务书》的要求,经过“中心”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在提高研究开发的工程化能力和科研成果转化,加强与陶瓷主产区和企业的合作,推动行业技术进步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如“中心”根据国家和产业发展的需求,针对陶瓷行业高资源消耗、高能耗、高污染等关键性、基础性、共性技术,重点开展研究,开发了环境友好型陶瓷透水砖、无公害陶瓷釉上装饰用颜料及花纸、大规格超薄建筑陶瓷砖、超低温(≤1100℃)烧结玻化砖、高性能低膨胀陶瓷材料、防火防水及彩釉装饰保温板、千瓦级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组堆、油水分离用纳米修饰氧化铝微滤膜及多晶半透明氧化铝陶瓷灯管等一系列科技成果,这些科技成果符合国家绿色环保产业政策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并在广东、福建、山东、浙江和江西等地企业进行了成果转化,这些项目的实施推广,为企业产品的更新换代,走在市场需求的前端提供技术保障,极大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而且打破了发达国家对我国的技术封锁,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此外,“中心”一直致力于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应用及服务等,2008年8月获批为科技部首批76个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之一,2016年3月获批为科技部第二批科技服务业行业试点单位(面向陶瓷产业集群的科技服务业试点)。荣获国家科技部颁发的“‘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优秀团队奖”、江西省政府“2009-2010年度全省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先进单位——优秀科技创新研发平台”、“第五届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先进集体奖”、2014年江西省首届五星级“中小企业星级服务机构”等荣誉。

|
国家日用及建筑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2006年10月17日,胡振鹏副省长一行考察了“中心”,江伟辉就“中心”的建设情况、组建任务的进展和完成情况、取得的成果以及为迎接科技部验收所做的准备工作等作了详细汇报。胡振鹏副省长对“中心”发扬自力更生精神,对边组建边研发所取得的成果表示满意。他强调,省委省政府对“中心”的建设相当重视,“中心”能否顺利通过验收,不仅关系到“中心”今后的发展,而且还关系到江西省科研工作的形象,必须圆满、顺利地通过科技部的验收。2007年9月18日,国家科技部评估中心专家组抵达学校,对国家日用及建筑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进行现场评估验收。江伟辉详细汇报了“中心”组建项目执行情况以及今后发展设想等,与会领导和专家高度肯定了“中心”的建设成绩,并对各项评估指标都给予了最高的评价。2007年12月19日国家科技部计划司、科技评估中心在北京华融大厦组织召开了“2007年度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验收评议会”。由江伟辉、郭立等6人组成的答辩组参会。会上,江伟辉主任从工程技术开发能力及水平情况、内部建设与运行管理情况、组建项目执行情况等三方面向专家做了报告,对于专家提出的有关节能减排、透水砖新技术、成果推广以及行业服务等方面的问题,江伟辉一一作了回答。中科院院士蔡睿贤先生对“中心”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提出三点意见:一是你们干得不错;二是你们在陶瓷行业的节能减排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希望进一步深入研究;三是建议科技部在建设工程中心时,不要只局限在大都会或省会城市,也可在条件好的中小城市布点。最后,“中心”以优秀的成绩通过了科技部验收评估。
二、各类科研机构及平台相继建立
紧密围绕着全力申建设置大学和申报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努力建设国内外有影响的特色名校的总体发展目标。根据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的具体目标的要求,也为了更好的实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积极参与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的目标,在这一时期设置了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及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经过这一时期学校上下艰苦的努力,相继建成了国家级科研平台1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18个(详见表8-14),上述科研平台的成功创建,不仅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标识,有力的提升了在行业院校和业界的整体实力,更为重要的是这些科研平台真正满足了学科建设、教育教学、科研创作方面的硬性需要,同时为即将开始的申博、更名大学工作及未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表8-9 景德镇陶瓷学院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一览表
序号 |
平台名称 |
批准单位 |
批准文号 |
时间 |
级别 |
1 |
陶瓷新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发改高技[2011] 2401号 |
2011 |
国级 |
2 |
江西省高等陶瓷膜重点实验室 |
江西省教育厅 |
赣教高字[2006]15号 |
2006 |
省级 |
3 |
江西省先进陶瓷材料重点实验室 |
江西省科学技术厅 |
赣科发财字[2010]161号 |
2010 |
省级 |
4 |
中国陶瓷知识产权信息中心 |
国家知识产权局 |
国知发管函字[2006]230号 |
2006 |
部级 |
5 |
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科学技术部 |
国科外字[2007]289号 |
2007 |
部级 |
6 |
国家陶瓷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 |
国认实函[2007]101号 |
2007 |
部级 |
7 |
绿色陶瓷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教育部 |
教技函[2009]91号 |
2009 |
部级 |
8 |
江西省陶瓷检测中心 |
工业和信息化部 |
工信部企业[2012]566号 |
2012 |
部级 |
9 |
中国陶瓷文化研究所 |
江西省教育厅 |
赣教社政字[2006]20号 |
2006 |
省级 |
10 |
江西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高技术陶瓷) |
江西省科学技术厅 |
赣科发外字[2009]24号 |
2009 |
省级 |
11 |
江西省省级文化产业研究中心 |
江西省文化厅 |
赣文产字[2011]8号 |
2011 |
省级 |
12 |
中国陶瓷艺术设计研究中心 |
江西省教育厅 |
赣教高字[2011]56号 |
2011 |
省级 |
13 |
江西省陶瓷企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江西省科学技术厅 |
赣科发财字[2011]183号 |
2011 |
省级 |
14 |
江西省陶瓷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江西省财政厅、科学技术厅 |
赣财教指[2012]87号 |
2012 |
省级 |
15 |
景德镇陶瓷文化传承创新协同创新中心 |
江西省教育厅、财政厅 |
赣教高字[2012]89号 |
2012 |
省级 |
16 |
中国陶瓷产业发展研究中心 |
江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
赣社联发[2013]10号 |
2013 |
省级 |
17 |
江西陶瓷产业经济与发展软科学研究基地 |
江西省科学技术厅 |
赣科发政字[2013]133号 |
2013 |
省级 |
18 |
陶瓷材料绿色生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
江西省教育厅、财政厅 |
赣教高字[2013]109号 |
2013 |
省级 |
三、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8年9月,景德镇陶瓷学院接到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通知,学校科研成果“高性能低膨胀陶瓷材料及其产业化”通过200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评审委员会、国家技术发明奖评审委员会、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委员会评审的建议授奖项目,并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该奖项为学校在以往历史上在科学技术方面获得的最高奖项。该项目开发出的系列低膨胀陶瓷材料克服了低膨胀陶瓷材料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存在的致命缺陷,经过产品制造工艺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已生产出大量高耐热陶瓷炊餐具、大规格蜂窝陶瓷、轻质筑炉耐火材料和高级低膨胀耐酸砖等,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完整可行的低膨胀陶瓷产品生产技术。高性能低膨胀陶瓷材料在国民经济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
我国在高性能低膨胀陶瓷材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至80年代末,国内高性能低膨胀陶瓷材料及产品技术几近空白,致使我国高性能低膨胀陶瓷产品长期依赖进口,影响了我国低膨胀陶瓷材料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尤其是当时节能减排环保的要求日益提高,而高性能低膨胀陶瓷材料及产品在这方面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落后的低膨胀陶瓷材料和产品制造技术也制约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因此,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低膨胀陶瓷材料并形成产业化是我国陶瓷行业一项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为此,从1988年起,以周健儿教授为组长,成员有马光华、顾幸勇、李月明、朱小平、汪永清、陈虎、王德林、冯青、刘阳、江伟辉、蒋鉴华、晏清等组成的景德镇陶瓷学院课题组针对这一重大问题,综合运用材料学、化学、热能工程等学科理论,历时20年,先后申报立项并完成了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教育部重点科技攻关计划、轻工总会重点科技计划、江西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江西省新产品计划、江西省火炬计划项目等国家、省部科研计划,研发出K2O-Na2O-Al2O3-SiO2,TiO2-Al2O3-SiO2-MgO,Li2O-MgO-Al2O3- SiO2三大系统中的高性能低膨胀陶瓷材料。该项目通过近二十年对高性能低膨胀陶瓷材料的研究开发,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四大系列高性能低膨胀陶瓷产品及其制造技术,由于其高新技术起点低,生产工艺简便易行,产品性能优良,附加值高,成本低等优点,实现了工业化生产,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同时,由于打破了高性能低膨胀陶瓷产品国外市场垄断,满足了国内市场需求,促使了国外高级低膨胀耐酸陶瓷砖产品退出我国市场,实现了产品由进口到出口的转变;减少了大量资源和能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为我国实现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提高了我国在低膨胀陶瓷材料研究领域中的科研学术地位,培养和造就了一批低膨胀陶瓷材料研制方面的科技人员;解决了大量人员的劳动就业,为构建和谐社会,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如该项科研成果累计已被15家企业应用,其中江西10家,新增产值31.68亿元,利税5.26亿元,创汇3507万美元,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高性能低膨胀陶瓷材料及其产业化”项目除了2008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外,该项目研究内容的组成部分还分别获得多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如2007年“低膨胀陶瓷材料的研制及其应用”获江西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

|
周健儿在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颁奖现场留影 |
四、全国美展金奖、铜奖
全国美展全称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是我国规模最大、影响最广、最具权威的国家级美术展览,每五年举办一次。自1949年举办第一届以来,已成功举办10届。历届美展荟萃了我国优秀艺术家和设计师们的大批精品力作,又被称为“中国美术界的奥斯卡”。
学校首次获得该项大奖的时间是1984年,青年教师陈作芳的雕塑作品《苗》在全国3724件美术作品中脱颖而出,斩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铜奖,该奖项的获得不仅是学校首次获得全国美展的奖项,而且还打破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西省在全国美展中陶瓷美术奖项零的突破。时隔二十五年后,2009年12月25日,由中国文联、文化部、中国美协共同主办的第十一届全国美展在北京开幕。第十一届全国美展被列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重大活动项目,涉及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壁画、水彩、粉画、漆画、陶艺、动漫等10多个艺术种类,设金奖18件、银奖45件、铜奖49件、优秀奖41件。本届全国美展还首次设立“中国美术奖”,获奖作品同时被评为“中国美术奖·创作奖”。全国各地送展艺术作品17000余件,经过评委会初评、复评,约3700件作品入选,并于2009年8月至10月陆续在全国十个展区分别展出。
江西省在第十一届全国美展中共有2件作品获奖,值得着重提出的是这两件获奖作品均为景德镇陶瓷学院青年教师的陶艺作品。其一为孟福伟的陶艺作品《生死时速》,荣获该届美展陶艺类金奖;其二为张婧婧的陶艺作品《“弧”之系列》,荣获该届美展陶艺类铜奖。《生死时速》作品以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为背景,表达了在灾难发生的第一时间,战士、干部和群众等社会各界在生死紧要关头,社会各界英勇团结,不畏艰险,舍己救人的大爱精神。而《“弧”之系列》该作品以线条为主,通过动感的线条勾勒出一个个极具禅意的空间,从而完美的体现了线条、空间、形态、意境之间的依存关系,整体看上去简洁大方,完美体现了现代陶艺具象与抽象交融的全新视角。除了上述两件获奖作品外,学校还积极组织师生精心创作了200多件艺术作品送展,最终20件作品入选,其中陶艺作品17件,水彩、国画、动漫类作品各1件,占江西省入选作品总数的1/3。值得一提的是,在陶艺类121件入选作品中,学校入选作品比例达14%,并最终有2件作品分获1金、1铜,打破了学校在历届全国美展金奖零的记录;同时,1件水彩类作品的入选也实现了学校在该项目上零的突破。

|
全国美展金、铜奖获得者孟福伟、张婧婧在颁奖晚会现场 |
第十一届美展与上一届美展597件作品获奖相比,该届美展只有153个奖项,获奖名额减少了2/3。因此,无论是获奖数量、获奖档次,学校不仅超越了其建校以来的最好成绩,同时也创造了江西省在全国美展中的最好成绩。这是学校多年来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紧密依托优势学科的办学成果见证,该奖项的获得不仅极大调动了广大师生创作的热情和积极性,同时还将进一步扩大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学校朝着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大步迈进。
五、各项科学艺术文化研究成果竞相绽放
自2006年至2013年学校先后获得了国家级科研项目122项,获得省部级科研项目523项,获得地市级项目1133项,校级项目560项 ,获得纵横向科研经费3亿多元,发表学术论7248篇,其中被SCI、EI、CSCI、CSSCI等数据库收录的有2615篇,发明和实用新型等专利217项。(详见表8-15)
表8-10 2006-2013年学校科研项、学术论文及发明、实用新型专利一览表
年份 类别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1 |
2012 |
2013 |
国家级项目 |
8 |
12 |
13 |
15 |
21 |
22 |
20 |
省部级项目 |
61 |
32 |
34 |
43 |
92 |
103 |
85 |
市级项目 |
36 |
54 |
132 |
66 |
144 |
236 |
203 |
校级项目 |
40 |
36 |
50 |
57 |
103 |
95 |
71 |
学术论文 |
400 |
574 |
625 |
605 |
1349 |
1245 |
1266 |
核心收录 |
156 |
312 |
304 |
384 |
510 |
270 |
360 |
专利 |
7 |
20 |
11 |
10 |
78 |
60 |
44 |
1.科学研究成绩喜人
这一时期学校的科学研究成果喜人,尤其是在学校拥有国家日用及建筑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国家、省级科学研究平台和完善的综合服务体系的保障下,在一支素质高、实力雄厚的科研开发队伍的努力下,研究产生了一大批对行业科技进步有重要影响和巨大经济效益的科研成果。如学校承担的被誉为“21世纪绿色建筑陶瓷技术”的“大规格超薄建筑陶瓷砖产业化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引领了我国建筑陶瓷的发展方向。在产学研结合为企业发展服务方面,紧密结合江西陶瓷工业和全国行业发展的需求,积极开展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造型的研发,近年来共有近百项科研开发成果输送给相关企业,有力地推动了企业的科技进步和产品的升级换代,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充分体现出了学校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的理念、水平、特色与实力。学校已经成为推动我国、江西省陶瓷行业科技进步、技术创新方面一支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
除了上述标志性科研成果外,学校先后获得了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技创新鼓励奖、江西省科学进步奖、江西省自然科学奖、江西省高校科技成果奖等一大批科研成果奖项(附表3.科技成果),这些科研成果不仅凝聚了师生们的智慧和心血,而且还在科学研究和教书育人层面印证了学校“人才强校,质量立校”的办学理念,为学校下一步的发探寻了方向,探索了道路,为学校“申博”“更大”工作的顺利展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艺术创作新高峰
学校艺术创作成果丰富,作品多次入选由文化部等主办的中国陶瓷艺术作品世界巡回展和国家级博物馆展。有300余件作品被国内外著名的博物馆、美术馆收藏,有些作品还被选送为国礼和国家部委的重要贺礼,其中秦锡麟、周国桢、施于人教授创作青花釉里红《春意盎然》等三件作品被中国故宫博物院永久收藏,打破了故宫博物院不收藏现代陶瓷艺术品的惯例。此外,还承担了大量由国务院及各部委下达的重要艺术设计和创作任务,如建国瓷、党和国家领导人出访礼品瓷、人民大会堂、中南海紫光阁、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中博会、美国国务院等设计的各类礼品瓷,为江西省委、省政府设计的各类陈设瓷、日用瓷、礼品瓷等,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500余件作品在全国美展、全国陶瓷艺术设计作品展等重大评比中获奖。其中仅在第十一届全国美展中,学校教师在陶艺、国画、水彩、动漫等系列中就有20件作品入选,获得金奖1项、铜奖1项,创造了江西省60年以来在全国美展中的最好成绩。在第九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中,师生共获奖85项,其中一等奖14项、二等奖20项、三等奖37项、优秀奖14项,成为了参赛单位中最大的赢家。(附表4 艺术创作成果)纪录片《陶窑》在法国第十届国际陶瓷艺术电影节上获电影文化遗产奖,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最佳陶瓷艺术纪录片奖。
3.陶瓷文化研究新拓展
景德镇“集天下名窑之大成,汇各地良工之精华”,是中国陶瓷艺术与文化的杰出代表,是陶瓷发展史上最具成就的陶瓷艺术与文化圣地。学校坚持陶瓷艺术与文化研究与创新,形成独具特色的陶瓷文化,汇聚了一批在陶瓷文化理论研究方面有较大影响的高层次人才,创作出了众多独具特色的陶瓷文化研究成果,丰富了中国陶瓷文化。如学校陈雨前教授率先提出和构建“景德镇学”学术理论,在全国学术界引起较大反响;主持完成的全国艺术科学“十五”规划重要课题《景德镇陶瓷艺术发展史研究》、中国科学院重大科研项目《中国古代工程技术史大系——制瓷技术史》、教育部课题《陶瓷教育研究:科学与艺术的平衡点》,国家“十一五”规划重点项目、“百种走出去”重点出版物《中国景德镇陶瓷文化》系列光盘等重大文化项目,得到了国内外业界人士的好评,其中《中国景德镇陶瓷文化研究丛书》获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承担了建国以来国家文化建设最大出版工程项目,被誉为“中国古代典籍的百科全书”----《中华大典·艺术典·陶瓷艺术分典》的编撰任务,是江西省惟一担任分典主编的单位;学校不少教师出资建设三宝国际陶艺村或个人陶瓷艺术馆,积极弘扬和传播中华陶瓷文化,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雄厚的艺术创作力量,浓郁的陶瓷文化氛围,丰富的陶瓷文化研究资源和高水平的艺术与文化创新成果,推动了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成为我国陶瓷艺术创作与文化研究的重要基地,彰显了学校在传承、弘扬和发展中国陶瓷艺术文化的惟一性和不可替代的地位(附表5 社会科学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