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届科技工作大会的召开
2000年12月29日下午至30日,学校首届科技工作大会在国际陶艺中心一楼报告厅召开。秦锡麟致开幕词,会上颁发了科研创作特殊贡献奖、先进科研集体、先进科研个人、先进科研成果转化集体、个人奖、科研立项奖、科研成果奖、艺术创作奖、论著奖、专利奖等。周健儿作了题为《加强技术创新,深化体制改革,促进我院科研工作跃上新台阶》的工作报告。报告回顾了1990年以来学校科研工作的成绩和不足,提出了今后五年学校科研工作的发展思路,大会印发了《景德镇陶瓷学院科技发展2000—2015年长期规划》以及关于科技项目管理、科研经费管理、技术成果管理、科技成果奖励、科研编制使用、中青年科研基金管理、专利管理、科技人员创办科技型产业暂行规定、学术委员会组织条例等文件。30日下午,秦锡麟作了总结报告。
本次大会实际上是一次学校科研创作工作继往开来的总结会和誓师会。
二、进一步打造科技平台
1.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并入
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它是在1953年江西省立陶业专科学校撤并后,遗留下来的人员、设备基础上,于1954年正式创建,是全国陶瓷行业唯一集技术与艺术为一体的部属专业研究所。坐落在景德镇市东郊新厂,占地面积160亩,建筑面积5.4万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3千多万元,各类仪器设备四百多台,其中现代高精仪器设备四十多台。有职工298人,其中在职职工169人,离退休职工129人,具有高级技术职称人员97人,中级技术职称人员37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0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4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5人,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7人。长期的发展,使该所科艺力量雄厚,人才济济,环境优美,设施齐全,誉响海内外,国外人士称之为陶瓷行业皇家研究所。

|
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 |
在全国实行体制改革后,该所是首批国家部委管理科研院所科技体制改革单位之一,于1999年7月l日与国家轻工局脱钩,实行属地化管理,并入景德镇陶瓷学院,但仍具有法人资格,独立对外交往的科技开发型研究机构。
进入新世纪后,陶瓷研究所实行了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了七个经济实体,即:日用高档陶瓷厂、莱斯特特种陶瓷有限责任公司、窑炉开发中心、颜料开发中心、艺术开发中心、科宏公司、御瓷坊等,全年经济收入达1800多万元。
此外还充分发挥研究所所属全国日用瓷标准化委员会和国家权威性机构“国家日用瓷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该检验中心是国家级中心,已经中国实验室认可委员会认可,并被国内贸易部等五部委公布为商品质量仲裁检验机构,代表国家对日用陶瓷产品质量仲裁,同时可面向社会提供检测服务)等资源优势,积极开展对全国陶瓷产品及其原材料质量监督抽查与委托检测,检测标准的制(修)订以及科技信息服务,进一步提升了在行业的影响力。
2.创建华夏建陶研发中心
进入新世纪后,学校在全面分析自身科研创新能力和考察全国陶瓷行业最具活力的广东省佛山市及其周边地区的基础上,提出在前沿阵地建立桥头堡的战略。
2002年1月14日,景德镇陶瓷学院党委书记、院长秦锡麟在南庄镇与南庄镇人民政府签订第一份合作协议书。南庄镇人民政府负责出资300万元人民币和提供所需用房并享有60%股份,景德镇陶瓷学院负责技术及派驻科技骨干并享有40%股份。6月28日,依据形成的筹建方案,经双方友好协商后,南庄镇人民政府镇长罗胜壮到学校签订了第二份合作协议书,南庄镇人民政府出资金额增加至1450万元人民币,股东及股份未变。7月8日,完成工商登记注册,中心正式成立,名称为:南海市华夏建筑陶瓷研究开发中心有限公司。8月6日,根据规划设计和设备选型的实际情况,双方函签了第三份合作协议书,南庄镇人民政府的出资金额增加至3000万元人民币,股东及股份未变。

|
华夏建陶研发中心 |
2003年11月,景德镇陶瓷学院副院长周健儿总负责、华夏建陶研发中心代表学校作为承担单位、与科达洁能公司(原科达机电公司)和东鹏陶瓷公司合作进行的大规格超薄建筑陶瓷砖产业化技术开发项目,获得科技部批准立项为国家科技攻关项目。2004年11月,科技部批准依托中心组建(国家)建筑卫生陶瓷生产力促进中心。2005年10月,投资1500多万元建设的建筑陶瓷分析测试中心,成为国际陶瓷权威机构一英国陶瓷研究协会(CERAM)在中国的唯一认可实验室,其检测样品的数据在整个欧盟都具有权威性,为我国的陶瓷产品进入欧盟区提供了质量保证。同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到中心考察调研,作了时长超过19分钟的讲话,他说:名校和名地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科研人员和生产企业相结合,这个合作模式本身就很好。我希望你们越办越好,为提升佛山的陶瓷业,为使中国的陶瓷业在世界上重振雄风,作出你们的努力。2006年10月,由于南庄镇行政区划变动,中心的工商登记注册名称变更为:佛山市华夏建筑陶瓷研究开发中心有限公司。2007年12月,广东省科技厅批准依托中心组建广东省建筑卫生陶瓷研究院。2008年4月,广东省科技厅在华夏建筑陶瓷研究开发中心举行了隆重的挂牌仪式,华夏建陶研发中心一举成为 “广东省、教育部清洁生产产学研战略联盟”、“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广东省创新示范专业镇”、“广东省火炬计划建筑卫生陶瓷特色产业基地”、“佛山市陶瓷产业科技创新联盟”、“广东省建筑卫生陶瓷研究院”等成员机构,这标志着该中心在认真贯彻广东省、教育部、科技部产学研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推进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方面又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同年,中心承担了广东省重大科技计划“广东省建筑陶瓷产业技术路线图”研究项目,编制出全国第一份陶瓷行业的技术路线图,并于2012年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9年11月,中心获得首批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
三、成功申报科研项目,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1996年至1997年,学校组织科研人员,集中力量申报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课题。经过不懈努力,学校直接承担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一项,即周健儿主持的“日用陶瓷新型轻质筑炉耐火材料的研究”。同时参加了三项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课题的研究,即:胡国林承担的“日用陶瓷辊道窑自动监控系统的研究”中的核心部分“气氛自动控制系统的研究”,况学成承担的“高档日用陶瓷明焰快烧工艺技术的研究”中的“高白釉的研究”,孙国梁承担的“陶瓷釉中彩颜料及花纸生产工艺技术的研究”中的重要研究内容“镉红和紫红生产工艺技术的研究”。此外,况学成还主持了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课题“钛酸铝陶瓷晶界工程研究”。两年来,学校还申请到21项纵向科研课题,总经费为197万元,较“八五”同期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十五”期间,学校共有227个项目获得国家、省(部)、市级立项,纵向经费2683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15项,经费1 151万元。科研层次逐步提高。如科技部“十五”重点攻关“大规格超薄建筑陶瓷砖产业化开发”项目和科技部地区科技攻关“无公害陶瓷装饰材料用溶剂的中试”项目等,均是针对行业的关键共性问题进行科研立项。通过与中科院上硅所的密切合作,成功申报科技部国际合作专项和“973”预研项目。这些项目不仅是学校,而且也是江西省高校首次获得该级别的立项。
随着国家“九五”攻关课题“日用陶瓷新型轻质筑炉耐火材料的研究”在2000年7月顺利通过国家科委与国家轻工总局联合组织的专家鉴定,获得专家好评,结论指出“该成果研究水平达到了国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综合性能达到国际上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哥本哈根学派量子实在观本体论基本问题研究”,“陶瓷工业辊道窑热力学系统动态变化的研究”,“Mg0基超晶格中晶格动力学研究”等一批自然科学基金科研项目使学校在基础理论研究上有了长足的进步。“耐热陶瓷炊餐具”,“氧化锆结构陶瓷产品的开发研究”,“陶瓷引进生产线辅助材料国产化代用品”,“钛酸铝陶瓷材料的研制”,“发光陶瓷釉的研究”,“抗菌性陶瓷陶瓷材料的研究”,“高级低膨胀耐酸陶瓷砖”,“陶瓷坯釉料配方CAD系统的研究”等一大批科研项目顺利完成,既为提高陶瓷生产水平,作出了贡献,又为学校的学科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由于研究项目学术水平高、转化力度大,取得了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1995年1月,在全国轻工业新产品展示会上,学校送展的新产品,周健儿主持的“耐热陶瓷炊餐具”、林云万主持的“四级变量隔膜泵”、胡张福主持的“国产Er系列陶瓷添加剂在等到静压成型中的应用”、张邦宏主持的“遥控触摸双用调光艺术陶瓷灯具”、肖尊文主持的 “氧化锆陶瓷柱塞体”、黄新友主持的“晶界层电容器的研究”等六个新产品被大会评为全国轻工业新产品一等奖;高建跃主持的“‘仿金’陶瓷釉上彩颜料”获全国轻工业新产品二等奖;朱乐耕主持设计的“红绿彩艺术瓷系列”获全国轻工业优秀工业设计二等奖。其中,一等奖占部属院校获奖数的66.66%。1996年学校组织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第四届世界发明、专利成果展览会”,“耐热陶瓷炊餐具”科研成果在与会期间成为江西省参展项目中唯一被中央电视台选中录相的项目,并在“希望之旅”节目中向全世界播出;肖尊文主持的“氧化锆柱塞体”成果被评为江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尾砂研制玻璃马塞克”等两项成果在江西省“双新技术博览会”上获得金奖;1997年,“Er系列添加剂”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景德镇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十五”期间,学校专利的申请量明显增加,专利权申请数达22项。其中,发明专利12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在省内高等院校中名列第二,仅次于南昌大学;累计获得省市(厅)级科技进步(科技成果)奖9项,其中,“钛酸铝一堇青石质大规格蜂窝陶瓷的研究开发”荣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新型纳米抗菌粉体材料及其推广应用研究”、“陶瓷产品CAD集成软件的研发”和“陶瓷工业窑炉施工及验收规程”荣获江西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这些成果均得到推广应用.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4年周健儿申报的“a-A1203微滤复合模修饰改性及其作用机理研究”列入国家科技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即“973”计划,实现了学校“973”计划项目的突破。
在美术创作方面, 1995年美术系陆军的中国画、李菊生的油画、姚永康的雕塑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美术系教师创作的作品在1996年江西省第二届工艺美术大展,荣获一等奖二项、二等奖四项、三等奖四项;出版了《陶瓷撷英》美术作品画册。2001年10月在APEC会议期间,何炳钦的《东风》《芙蓉》,宁钢的《仲夏》,吕金泉的《婴戏》,冯美庭的《红花小口瓶》等陶艺作品分别陈列在总统会议室和休息室。“十五”期间,学校教师创作的陶瓷艺术创作作品被公认为中国陶瓷艺术的顶尖水平,在全国美展、全国陶瓷艺术展、全国室内设计大赛、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等国家级展览和大赛中获奖100多项。许多作品被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艺术研究院及美国、日本、韩国等世界著名博物馆收藏,有些作品还被选送为国礼和国家部委的重要贺礼。2003年,在第二届全国陶瓷艺术展览、全省教师美术、摄影作品大赛、全省平面设计大赛中,获全国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7项;获省一等奖6项、二等奖15项、三等奖10项。2004年设计艺术学院教师有11项作品入选五年一届的全国美展;成功申报了9项外观设计专利;出版了设计艺术学院师生作品画册;组织师生多次参加亚洲陶艺研讨会、全国工业设计研究会、环艺专业年会、全省设计研讨会等,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余立峰获得全国“吉利汽车大赛”一等奖。2005年在艺术设计、创作方面,设计艺术学院获得了9项外观设计专利,组织280多件作品分别参加了北京陶艺展和台湾陶艺展,并积极筹备香港陶艺展;在“江西之星”设计大赛中获得金、银、铜奖各l项。
“九五”期间,在社会科学研究方面,学校也取得长足进步。2000年欧阳世彬的《十五世纪景德镇民窑陶瓷基本特征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2003年曹建文申请的《景德镇陶瓷艺术史研究》项目批准立项,是学校首次获国家级艺术学科课题立项。郭建晖撰写的《中国陶瓷经济发展研究》专著获得江西省第六次优秀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景德镇科技进步二等奖;陈雨前首次提出了“景德镇学”的学术构想,以全新的视野研究和弘扬景德镇陶瓷文化,受到社会广泛关注;陈雨前、吴本荣等主编的《中国景德镇艺术陶瓷精品鉴赏》一书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发行。“十五”以来,人文社科、软科学等方面的项目总数达112项,其中省级以上项目29项,国家级软科学课题1项。其中国家科技部软科学、全国艺术科学“十五”规划办公室、国家文化部、全国教科规划办公室和司法部的立项,填补了学校在人文社科研究立项的空白。2004年10月陈雨前主编的国家“十五”重点出版规划项目《中国景德镇陶瓷文化研究丛书》(全套共六本)由江西省高教出版社出版发行。
2000年至2005年全院所发表的高水平论文六百多篇,其中SCI收录83篇,EI收录34篇,人大全文复印资料4篇,核心期刊论文405篇。
四、学科建设又上新台阶
1996年8月,经江西省专家组的评审,学校工艺美术设计学科和硅酸盐材料学科被确定为江西省高校重点学科,轻工机械学科被列为“九五”江西省高校重点建设学科。1997年2月,经轻工总会专家组评审,工艺美术设计学科评为中国轻工总会重点学科。“十五”期间,学校每年投入100多万元,2004年投入380万元,2005年投入2400万元,加强学科建设和学术平台建设。2003年学校制定<新增硕士生导师遴选办法》和《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考核管理办法》,规范硕士生导师的责任和权利。新增材料物理与化学、专门史两个硕士点,使硕士点增加到七个;成功申报材料学、设计艺术学两个省示范性硕士点;新增硕士导师9名;材料学等三个“十五”重点学科顺利通过了省专家组中期评估,四个申请新增的“十五”重点学科,获得了专家组的好评和通过;与江西化工化纤有限公司开办工程硕士班,开创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新局面,工程硕士点通过了国务院学位办的专家检查。同时,认真总结申博经验教训,认真筹划,加强基础建设,邀请了国家学位办专家来指导,为再次申博作好充分准备。2005年在国务院第十批学位授权审核中,学校有2个一级学科、14个二级学科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至此,学校共有2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21个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6个省“十五”重点学科接受了省教育厅的终期验收,申报了12个省“十一五”重点学科。完善导师管理制度,新增一批硕士导师,学校硕士生导师己达79人。为加强对学科建设的领导,学校成立了学科建设领导小组,扎实做好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和博士点申报工作。
五、学校在陶瓷行业中的辐射力增强
2003年学校出台了景陶发[2003]158号文件《关于纵横向科研项目管理调整的修改办法》。学院横向科研项目数迅速增加,到2005年底,学校与外单位签订横向科研项目39项,合同金额达439.5474万元,实际到账金额达316.9万元。
在陶瓷领域内的学术团体活动中,学院占有重要位置。陶瓷分会的常务理事长、副理事长和副秘书长以及日用陶瓷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陶瓷机械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和美术与设计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都由我校的专家学者担任。此外,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的陶瓷原料及辅助材料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全国工业炉砌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也由学院的教授出任。
1999年10月秦锡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艺学会评选为中国大陆在该大会的两位会员中的一位。2004年12月秦锡麟又被授予“推进中国现代陶瓷艺术教育与国际交流特殊贡献奖”。这是我国第一位获得该殊荣的艺术家。
按照“抓住行业发展制高点——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加强学校基础研究,提高行业服务水平”的思路,除“国家日用瓷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和“建筑陶瓷分析测试中心”外,还组建了“中国陶瓷知识产权信息中心”,“中国陶瓷文化研究中心”,“中国陶瓷艺术设计研究中心”和“中国陶瓷产业经济研究中心”。学校还多次承担国家、省、市政府下达的艺术创作任务。如1992年江西省下达的北京人民大会堂江西厅大型壁画和用瓷设计创作任务,1996年中宣部下达的《中国现代美术全集·瓷器卷》主编工作,1998年中南海紫光阁用瓷设计和制作任务,2003年景德镇市昌南大道山体壁画工程,昌江广场大型浮雕壁画工程和文化墙壁画工程、机场路陶艺柱等项目。2001年,为早日重振景德镇陶瓷雄风,受景德镇市政府委托,学校组织了近20名专家,历时一年多编撰了《景德镇陶瓷振兴与发展纲要》,作为景德镇市陶瓷工业“十五”计划实施的重大决策依据。当年新增陶瓷企业890户,新增税收200多万元,引入外资8亿多元,解决就业人员3万多,更为重要的是为振兴景德镇陶瓷制顶订了5—10年战略目标,战略思想和步骤。2004年“国家日用建筑陶瓷工程中心”与广东潮州,辽宁法库,河北高邑等地方政府合作制订产业规划和技术提升计划,与江苏省商业联合会合作成立江苏省工程陶瓷技术研究中心,与广东欧神诺·特地公司合作、组建“欧神诺·特地陶瓷设计应用研究中心”,为企业提供产品设计服务。
学校有三个全国发行的学术刊物,《陶瓷学报》,《中国陶瓷》和《中国陶瓷工业》。其中《陶瓷学报》1994年被《中文核心期刊要览》第一版版录,《中国陶瓷工业》是2000版中文核心期刊,《中国陶瓷》是2004版中文核心期刊。它们均为美国化学文摘收录期刊,中国艺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三个期刊发行面已覆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国外2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行业中发行量最大的综合性陶瓷专业期刊,它们已成为我国陶瓷行业的学术成果发表的顶级刊物,也已成为我国陶瓷行业学术和技术交流的重要平台。
六、党和国家、部、省领导及社会各界对学校的关爱和支持
学校的发展与党和国家、部、省、市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关心分不开;学校的迅速发展取得的成就,引起了党和国家、部、省及社会各界的关注。
1995年11月,中国轻工总会会长于珍,2002年4月江西省委书记孟建柱,中宣部常务副部长徐惟成等来校视察指导。香港知名人士邵逸夫家族来校访问。

|
2002年,时任江西省委书记孟建柱来校视察 |
200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铁映,曹志,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奎元、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国务委员、国务院秘书长华建敏,轻工总会会长陈士能,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科技部副部长李学勇,江西省省长黄智权,常务副省长吴新雄、副省长胡振鹏、赵志勇莅临学校指导工作,来校指导工作和做学术报告的还有两院院士干福熹等21人,中国人民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日本经营之神”、京瓷株式会社名誉会长盛田和夫、欧洲陶瓷学会会长巴比宁,世界知名陶瓷产区14位市长,企业家代表也来校参访。
2005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在江西省委书记孟建柱、省长黄智权等陪同下来校调研。在参观新校区时,曾副总理十分高兴的说,“你们陶院发展速度很快嘛”;在看了研究生陶艺作品时称赞说,“这些作品艺术水平很高,创意很新,不同一般”;在参观教师陶艺作品时又称赞说,“你们的老师创作观念新,手法多、材质多样,凸显个性、技艺精湛”。他认为,“工程技术为艺术创作提供条件,二者互相融合,互相促进,很有特色,这所学校办的很好”。5、6月间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思卿,全国人大副委长韩启德,江西省前省长舒圣佑,江西省政协主席钟起煌莅临学校。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视察学校华夏建陶中心,称赞“研发中心”,是“名校”和“名地”的结合。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也到华夏建陶中心参观并题词。9月中宣部副部长胡振明来校指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