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改良和振兴中国陶业的历史使命 瓷器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瓷器与中国的英语发音相同,但 17 世纪以后西方国家利用工业革命成果,逐步以机械制瓷取代手工,以煤窑取代柴窑,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降低了成本。国人还注意到西方之所以能够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靠的是通过学校教育培养出大批陶瓷产业工人,之所以能够发明机械制瓷和煤窑烧成,靠的是办大学、开展陶学研究。以日本为例,1881 年,日本东京职工学校成立。1884 年,东京职工学校在化学工艺系专业课程中便开设窑业学。1886 年,该校又独立设置陶瓷玻璃系。1890 年,学校更名为东京工业学校,陶瓷玻璃系更名为窑业系。1901 年,该校升格为东京高等工业学校。而我国仍固守旧法,师徒传承,口传心授,不图改进。兼之西方列强凭借与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中税收优惠条款,洋瓷进口只缴纳海关进口税百抽五和子口税百抽二点五,而华商则逢关收税、遇卡抽厘,在这双重夹击下,我国瓷业每况愈下, 中国陶业亟待拯救。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中国手工业者固守陈规,反对改良派势力强大,景德镇的制瓷者更是“合群抵制”。为突破手工业制瓷中的保守势力,亟需培养改良革新尖兵。 我们祖先创造的陶瓷艺术品成为帝国主义侵略者掠夺的主要对象。他们一方面深入穷乡僻壤,搜刮出土陶器、瓦俑,另一方面通过传教士或国内掮客获取中国陶瓷珍品, 还有是通过战争掠夺把陶瓷珍品带离中国。面对西方列强的卑劣行径,一批有识之士起来唤醒民众保护民族文化的意识。 总之,要改良和振兴陶业,须先改良人,要改良人,须先改造环境。中国陶业如果没有一批具有科学知识、了解世界情形的陶业技术人员去冲锋陷阵,改良和振兴陶业的计划便难以实现,所以学校创办者之一张謇提出“苟欲兴工,必先兴学”的主张。 二、清末“新政”迎来新学高潮 明末清初“西学东渐”,但随之而来的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华文化教育拒绝西方的影响, 依然沿着传统的方向发展。两次鸦片战争,西方的船坚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西方传教士将西方教育带入中国。19 世纪 60 年代洋务运动兴起,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指导下,启动了中国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过渡的进程。“戊戌变法”虽以失败告终,但改良的浪潮不可遏制,废科举兴新学,中国近代史上出现了难得的新学高潮。至 1909 年,各级各类新式学堂有 5 万多所,全国工业实业学堂初等的有 47 所,中等的有 10 所,高等的有 7 所。醴陵瓷业公司于 1906 年创办了湖南瓷业学堂。江西先后设立 10 所高等学堂、26 所中学、11 所初师。 三、清末留学生教育勃兴,为中国陶业学堂创建储备了办学人才 废除科举,断了知识分子的仕途之路。清政府多次倡导留学,并于 1903 年公布《约束奖励游学毕业章程》,明确对留学毕业生给予相应的科名奖励办法,激发了知识分子的留学热情。据统计,1896 年至 1901 年到日本留学的全国不足 200 人,1901 年以后, 士人为寻求新的出路,纷纷涌向日本。1901 年有 280 人,1904 年有 3000 人,1906 年达8000 人以上。其中江西省 1901 年 1 人,1902 年 1 人,1903 年 12 人,1904 年 24 人,1905 年 34 人,1906 年 181 人。为与日本争夺对中国人才的培养,1908 年,美国实行“退款兴学”,即退还“庚子赔款”的一部分,以“先赔后退”的方式发展留美教育,并在中国建立清华学堂。据不完全统计,1900 年以前留学美国人数为 59 人,1908 年为 281 人, 往后留美人数大幅增加。中国陶业学堂首任校长张浩于 1901 年入学东京高等工业学校窑业系,为江西留日第一人。此后,从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后更名为东京工业大学)毕业来校执教的有邹如圭、章继南、舒信伟、张骏、汪璠、汪琛、汪璆、王纲、汤大伦、戴亮侪、冯天畏等人,还有日本千叶医科大学毕业的江笑波(江澐)和早稻田大学毕业的程雪村等。(详见附录 1) 四、中国陶业学堂的创建 中国陶业学堂的创建适应了改良的历史潮流,策应了以实业救国、教育救国为己任的先辈们的改弦易辙、努力发展陶业学术及技能的诉求。1896 年, 两江总督张之洞上书光绪帝的《江西绅商禀请兴办内河小火轮、西式瓷器、蚕桑学堂以扩商务折》中,首次提出在江西办瓷业学堂。1903 年(光绪二十九年)五月初四,时任江西巡抚柯逢时就开办景德镇瓷业公司一事向内务部政务处、户部咨议、然后会同南洋通商大臣、两江总督魏光焘上书慈禧太后及光绪帝,在景德镇设立官商合办瓷业公司。景德镇瓷业公司成立后,因经费问题一度萧条。1906 年(光绪三十二年), 江西候补道李嘉德请改景德镇瓷业公司为江西瓷业公司,并赴上海寻求上海道瑞澂集股,瑞澂请来张謇(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史上,实业界不能忘记的四个人之一),张謇马上表态支持。1907 年(光绪三十三年),两江总督端方奏议该公司改为商办较有把握,议集股 20 万元,每股 5元,计 4 万股。发起人张謇、瑞澂、李嘉德、康特璋认购 1.5 万股(其中张謇认购 1 万股),俟批准后再招 2.5 万股。1909 年(宣统元年),三月,清廷农工商部批准立案, 十月,四位发起人“计营江西瓷业公司”,2.5 万股请冀、鄂、苏、皖、赣五省协款,并呈请清廷学部立案,在江西瓷业公司附设中国陶业学堂。公司设在景德镇,学堂原选址景德镇,但因景德镇手工业中保守势力的群体抵制,“不得不迁地以避之”。1910 年,江西瓷业公司在饶州府所在地鄱阳分厂内办中国陶业学堂,属中等职业学堂, 这样也符合 1901 年(光绪二十七年)清廷下诏兴学, “著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改设大学堂,各府及直隶州均改设中学堂,各州县均改设小学堂”的规制。江西瓷业公司成立后,康特璋[1]任总经理。张浩为副总经理兼鄱阳分厂厂长,徐凤钧[2]为堂长。按清庭惯例, 中职堂长须举人以上充任,徐曾为举人,后因故革除。为此,1910 年,江西巡抚上奏朝廷,说明徐革除时的是非曲直,要求恢复徐举人称号,朝廷准奏。 学校建有两万平方米砖木结构二层校舍一栋,款式新颖。楼上右侧为教职员办公室及会议室,左侧为成绩陈列室、学生寝室及饭厅。楼下分别有物理、化学特别教室及普通教室,实验室有分析室、原料配方室,成瓷室有辘轳、压坯及堆雕室等,图画教室分纸画和瓷画室。二层楼前面为园圃及运动场。与运动场相距 30 多米处设有新式倒焰窑和供学生使用的小型试验窑、玻璃试验窑、红炉等设施。校舍左侧有陶泥场、成坯场及干燥场。中国陶业学堂的办学宗旨是“养成明白学理,精进技术之人才,以改良陶业”。1916 年,学校又制定校训:“勤朴公勇。”“勤”,勤劳。《蔡仲之命》中有“克勤无怠”之说。“朴”,大木材,此意成才,出自《楚辞》。屈原《楚辞·九章·怀沙》中有“材朴委积兮,莫知余之所有”,并注修直为材,壮大为朴;《史记》之《屈原传》中“注‘朴’作‘樸’,引申为大”。“公”, 公正无私。《墨子》中有“举公义,辟私怨”,《韩非子》中亦有“背厶(私)为公”之说。“勇”,勇敢、智慧。《尚书·仲虺之诰》中有“天乃锡玉,勇智”之解释。总之, 学校要求学生以勤治学,以朴守心,以公立业,以勇处事,从而形成了中国陶业学堂的办学理念。当时改良陶业的具体目标是两个:推行机械制瓷和以煤窑取代柴窑。 1911 年,学校设本科班,招收 15 岁以上的高小毕业生,附办的艺徒班招收 12 岁以上的初有文化者,实行“三五”学制,即前者学制三年,后者学制五年。学生大多来自协款五省,一律免食宿费、学杂费。1915 年,学校改设本科班和预科班,预科班招收高小毕业生,本科班招收预科班结业生,实行“三一”学制。1924 年,学校设高初级班, 实行“三三”学制,高级班招收初中毕业生和初级班结业生,初级班招收高小毕业生。1925 年,学校增设女子班。学校对口陶瓷工业将成瓷与饰瓷合设一个专业,根据学生兴趣或侧重成瓷或侧重饰瓷。这种“科艺结合”源于陶瓷本来就是科学与艺术的结晶。 为实现办学宗旨和校训,解决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向题,学校提出“脑手并用”“科艺结合”“知识与技能并重”的教学原则,注重数、理、化、图案、中国画, 史论课的教学,要求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努力做到既讲实际又讲理论,理论结合实际, 教材要有实际、有理论,教师要理论与实际经验并重,在强调理论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基本技能,造就改良陶业的尖兵。 强调理论教学,强调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是针对中国传统陶业教育、师徒传承、口传心授切中时弊之举。但实践能力仍然是职业教育的根本,工厂实习仍然是职业教育的命脉,学校与企业的结合与生俱来。辛亥革命后的 1912 年 2 月 2 日,饶州军务部派兵进驻鄱阳分厂,原因是江西瓷业公司为清廷官商合办,一度引发学校恐慌。五省协款中断以后,饶州分厂倒闭,改为校办工厂,江西瓷业公司与学校分开,但仍保持密切联系, 签有协议规定,学校在制瓷技术和瓷器装饰方面取得的成就,必须先由公司采用和推广。 饶州分厂作为学校的实验、实习工厂首建煤窑。建煤窑第一个必须解决建窑的耐火砖问题。耐火砖问题解决后,张浩亲自设计并着手建一座八门方形倒焰式煤窑,起初试烧成品质量不理想,直到 1913 年邹如圭从日本东京高等工业学校窑业系毕业来校执教, 在他的协助下,找到症结,改进烟道,获得成功。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学校以日本回国留学生为骨干,坚持以教学实践与科研实践、生产实践相结合,试图造就产学研于一体的师资队伍。张浩于 1907 年回国参与江西瓷业公司和中国陶业学堂的筹建。邹如圭于 1913 年从日本东京高等工业学校窑业系毕业后回国执教,任教务主任。舒信伟于 1918 年在日本东京高等工业学校窑业系毕业,来校执教,开设玻璃、水泥等课程,兼任教务主任。本校毕业生章继南于 1922 年日本东京高等工业学校窑业系毕业后回校执教。1924 年,本校毕业生江澐从日本千叶医科大学获学士学位后回校任教。此外师资队伍中还有工笔画家范炯,名瓷画家潘陶宇、邓碧珊(珠山八友之一)等人。1918 年,张浩调任江西工业试验所任技正,邹如圭任校长。1925 年, 邹如圭又调任江西工业试验所任技正,张浩任校长。 [1] 康特章又名康达,安徽祁门人,贡生,曾任内阁中书,为清末民初的社会活动家、实业家,赞成维新,主张改良。 [2] 徐凤钧原为鄱阳中学校监,具有改良思想。
中国陶业学堂创办人之一 张謇
中国陶业学堂创办人之一 康特璋(又名康达)
江西瓷业公司饶州分厂(中国陶业学堂位于其中)
中国陶业学堂堂长 徐凤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