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几经折腾,叶落归根 1910 年,学校初创曾选址景德镇,但因景德镇的手工制瓷者中的保守势力试图合群抵制,而改址以避之。1916 年,设分校于景德镇,为改良陶业,一试烧小型煤窑,二办瓷厂,三建原料精制厂,均告失败。1927 年,分校停办。1925 年,学校改名江西省立窑业学校,筹备迁景。1926 年,经省政府批准,学校改址景德镇,学校更名为江西省立景德镇陶业学校。1929 年,江西省立陶业学校列举景德镇办学之有利条件,经教育厅批准拨款建校未果,抗战期间流亡靖安、萍乡,终于在 1944 年底叶落归根,回到朝思暮想的瓷都,终于实现了 34 年陶职人扎根景德镇的梦想。 从萍乡上埠迁校景德镇并非一帆风顺。首先是交通问题,公路不好,汽车破旧,从赣西斜穿江西全境到赣东北,再顺利非三日不可。其次是经费问题,经费少,物价日涨, 货币贬值,更捉襟见肘。再次是校舍问题。校舍问题之一是浮梁县立初级陶瓷职业学校迟迟不肯移交校舍,在校舍移交上发生了激烈争执。引起争执一个是情感因素,初职是浮梁教育界人士精心策划创办,苦撑二十余年的心血,仅凭一纸公文,“不花一文钱,坐得价值数千万元之浮梁县职校舍”,部分县职教职员心不甘、情不愿。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人事安排,在人事安排上,他们有两个要求:一是要求“省立陶职开放校禁, 接收县职教员或浮梁籍之技术人员”;二是人事安排问题上不能避开县职校长方大瀛,要求“名单由县长、汪校长及大瀛三人圈定”。校舍问题之二,是原江西省陶业管理局局址及莲花塘实验所全部房屋(现景德镇宾馆新楼)回收改办省立陶职问题。1939 年, 江西省陶业管理局结束在景德镇任务,1940 年将陶局原址及实验所房屋移交浮梁县政府保管。1944 年 10 月,省陶职迁景后,拨给陶职。1944 年 8 月,江西省第五区督察专员公署与浮梁县政府商定,借给五区师资训练班,训练班已于 9 月 20 日开班训练,不能及时归还。但五区与浮梁县政府承诺 1945 年 3 月训练班结束后再交给省陶职。因此,迁校从 1944 年 10 月决定,到 1945 年 8 月,学校才正式开学。 二、因陋就简,先行开学 学校于 1945 年 8 月正式开学,实行高初级“三三”学制,分成瓷和饰瓷两个专业, 初级班招高小毕业生,学制三年,高级班招本校初级班学生和初中毕业生,学制三年。两校合并后有七个班,由于远道迁校不少学生未到校,在校生仅 42 人。 四次迁徙,两次沦陷,学校损失惨重。迁景后,初职房屋破烂,附设瓷厂狭小,只有老旧辘轳、雕塑和饰瓷用具,仪器设备极度缺乏、实验开不出来、环境卫生差、医药急需添置等是新校面临的境况。 好在师资队伍未散骨干仍在。学校有教职员 34 人,其中包括校长汪璠(41 岁,日本东京高等工业学校窑业系)、教务主任舒信伟(58 岁,日本东京高等工业学校窑业系)、训育主任诸昌言(51 岁,江西陆军测绘学校)、军事教官黄组愐(34 岁,中央军校), 实践主任张浩(78 岁,日本东京高等工业学校窑业系)、体育主任胡光泉(26 岁,江西省立体育师范)、高三导师邹如圭(66 岁,日本东京高等工业学校窑业系)、高二导师汪琛(42 岁,日本东京高等工业学校窑业系)、高一导师张馥(34 岁,国立暨南大学)、初三导师方大瀛(39 岁,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初二导师汪璆(38 岁,东京工业大学)、初一导师席承藩(31 岁,国立北平大学), 教员有梁竹亭(48 岁,加拿大安省国立美术学校雕塑科)、张志汤(51 岁,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舒泰山(54 岁, 上海麦伦书院)、孙昌(教育部特设赣县大学先修班)、吴仁敬(36 岁,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 )。技士有石年龄(35 岁)、邹仕才(33 岁)、张国栋(33 岁)、唐龙先(32岁)、伍礼镕(52 岁)、褚维仁(21 岁)、邹大奎(21 岁)。开设的课程有物理、化学、数学、国文、历史、地理、生理卫生、珠算、簿记、体育、陶瓷史;陶瓷、地矿、玻璃、砖瓦、筑窑、中国画、西画、雕塑、图案等,周学时 207 节,教师每人平均周学时 13.8节。教职员平均月薪 152.07 元。 三、重建实习工厂,呈请将九江瓷厂拨给陶职 九江瓷厂组建时,陶校有股份。1945 年 8 月,日本无条件投降,抗战胜利,学校抓住这一机遇,拟出《请将九江瓷厂拨给陶校的意见》呈交省教育厅,意见列出三大理由:1. 陶校原存该厂机件可继续使用;2. 该厂所需技术人员可由陶校专门教师及技士兼任, 无需另聘,管理费用比较节省;3. 利用学生实习补助生产,可以节省工资。九江交通便利,陶校又急需条件较好的实习工厂。报告得到了省教育厅的认可,省厅呈函省主席王陵基批准,将九江瓷厂拨充陶校。但江西兴业公司坚持异议,官司打到国民政府行政院, 行政院长翁文灏的裁示而未认可。 四、《视导报告》评语不佳 1945 年下半年,省教育厅督导人员视导学校,于 1946 年 4 月 24 日向省厅呈交《视导报告》,认为学校“对于环境及生产训练尚能注意。训育主任诸昌言寄宿学校,能以身作则,管训学生均堪嘉许。惟应改进之处甚多,兹择要指出如次:一是,现有班次与规定设置班级数少两班,各班学额亦与部定标准相差悬殊;二是,学校各部分应按时填载各种表簿内容应与实际相符;三是,依照法定各种表件应按期呈报;四是,专任教员每日在校时间最少应有七小时,不得兼任校外任何职务;五是,学校应按照规定,并按实际需要,定期举行各种会议;六是,学校行政组织及各种重要设施均应订章则或规则; 七是,省补助费,设备费应专用于设备,所添置设备须标明年度、编列序号;八是,经费稽核委员会应遵照规定,切实负责稽核;九是,学生营养应注意卫生,医药设备亦应充实;十是,兼办社会教育工作应遵照部定办法切实执行;十一是,浮梁县境内中等学校单位众多,照应取得联络,彼此交换参观;十二是,对毕业生应切实施就业指导,并调查工作情形。” 五、新校训与新校歌 从 20 世纪初的“勤朴公勇”,培养“以勤治学,以朴守心,以公立业,以勇处事”的人才,到 20 世纪 30 年代的“诚朴恕毅”,培养“以诚治学,以朴守心,以恕待人,以毅立业”的人才,至 20 世纪 40 年代,学校已经过 30 多年的发展,培养了近千名陶瓷技艺人才,这些人才分布在全国 20 多个省,可以说凡有陶瓷工业的地方,就有陶校的学生。他们为我国的陶瓷工业技术、艺术、管理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从陶瓷工业和陶瓷文化以及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来审视,心志专一已不再是最重要与最紧迫的了, 所以,有必要将校训中的“诚”字回归第一个校训,改为“勤”字,即“勤朴恕毅”, 培养出“以勤治学,以朴守心,以恕待人,以毅立业”的一代新人才。 由于学校的辗转迁徙,终于来到了景德镇,校歌歌词中的“匡庐毓秀,彭蠡清幽” 不再合适。 新校歌歌词抄录如下: 悠悠昌江,巍巍学府,高耸景镇,导群流作育陶人。发扬国粹,高温工业均研求, 学以致用,建设民生,校誉满全球。 勤朴恕毅,校训恪守,勉知力引,勤进修。敬业乐群,专攻深究,学术道德须兼优, 进取进取,陶业领域,开拓赖吾俦。 校训校歌的再次更新,反映了学校随时势之变化办学理念的再深化、办学目的和目标的再提升。
汪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