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工半读试点 1964 年 8 月,江西省委、省人委决定,景德镇陶瓷学院从 1965 年入学新生班级开始试行半工半读教育制度试点。 在深化对半工半读教育制度重大意义认识的同时,学校制订教学计划,安排工读时间。在时间安排上,每学年 52 周,工读时间为 44 周,寒暑假 7 周,上下学期报到注册补考 1 周。工读范围,“工”包括生产实习、“社教”、下连当兵、社会调查;“读” 包括教学、考试、鉴定等。工程系、艺术系工读比例对半开。“社教”每期按五个月计算, 安排在三年级上学期。下连当兵一个月,安排在一年级下学期。教学计划中,工读时间穿插进行,读中有工,工中有读,在时间安排上,年级愈低,读愈多,年级愈高,读愈少。 在教学计划中合并或砍掉与培养目标关系不密切的课程。工程系砍五门,(建筑概论、金属工艺学、普通硅酸盐工艺学、特种陶瓷仪表及自动控制),合并两门(材料力学与理论力学并为工程力学,定性分析并入无机化学),使总课时由 2765 降为 1869;美术系去掉了语文、外语、中国美术史、解剖学、色彩学、水彩学,使总课时由 2672 降为 1180。 自力更生,建设生产实习基地。1958 年,创办本科时的校办实习工厂已满足不了半工半读的需要,为解决这个问题,请上级把高级美术瓷厂(后改为民瓷厂)拨给陶院, 但结果落空。想扩建一个 150 万元的校办工厂,上级仅拨 6 万元,学校只好用这笔钱添置了球磨机、粉碎机、双缸注浆泵、真空练泥机、热压机、螺旋压力机、双刀压坯机等。设备来了,陶机教研室教师和校办工厂工人自己动手安装,经过努力,原料、成型、烧炼、彩绘四大部分的生产基地基本解决。 培养锻炼半工半读的教师。干部、教师下厂参加生产劳动是学校的传统,但作为半工半读的教师仍然存在差距。1965 年夏季,包括暑假所有教师(除老弱病者外)62 人, 全部分下车间,原料车间 8 人,成型车间 13 人,烧炼车间 13 人,彩绘车间 28 人。经 过一个多月的实际操作,共生产出壶 1900 多把、茶杯 10000 多只,更重要的是锻炼出一支能适应半工半读的教师队伍。 1965 年 9 月,新生入学,试点开始。1966 年 6 月,“文革”开始,学生停课,试点终止,最后不了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