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办学波折 随着学校领导体制由市管转为省管,1963年初,院长赵渊离任,张克宇任命为副院长(名列胡怀陵之前),张希鲁不再兼任党委书记,朱炳煌,芦福池,王玉斌,江国桢也先后调离,1963年4月省委任命胡世基为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至文革前学校一直未正式成立党委,而是以党委扩大会代行党委职权。 (一)模特儿问题 艺术系在素描、泥塑等教学中使用男女模特儿,是全国艺术院校的通常做法,国家文化部并未明确规定,也未明文禁止。但学校内部一直存在不同观点,相当多的党政干部认为使用裸体模特儿会腐蚀师生心灵,不利于学生成长。1962年毛泽东根据国内外,尤其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出现的新情况,在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重提阶级斗争,并发出“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号召后,引起了学校部分领导对模特儿问题的再一次警觉,1963年党委特此向市委和省委宣传部做了汇报。市内得知此事的干部也反响强烈。而艺术系绝大部分师生却认为“这是不懂艺术少见多怪”。有人提出“要创作人物画、雕塑,不进行裸体模特练习是不行的,要改也应当慎重,必须先立后破,至于副作用则应采取加强思想教育来解决。” (二)春联问题 1964年春节,艺术系教师刘新园,葛圣岳,张志安,刘镇南和教务处工作人员孔令钦结合每个人的身材,个性和工作的特点撰写了几幅春联,贴在五家的门框上。 张志安 上联:个子大,将壮志藏于怀中,书画置于炉中,抱一双儿女烧年饭, 下联:屋子小,把菜碗放在箱上,酒壶放在床上,拉几个朋友吃肥肉。 横批:斗室藏春 葛圣岳 上联:朝朝沉思,暮暮钻研,年未过三十岁,人称葛老 下联:天天翻书,夜夜失眠,眼已近八百度,众为学究 横批:葛老不老 刘新园 上联:卧房里放爆竹轰走旧岁 下联:书桌上摆酒肉拉来新春 横批:新园迎春 刘镇南 上联:日日撒娇不觉新婚已历年 下联:天天苦干转眼岁旧又迎新 横批:弃旧从新 孔令钦 上联:脱下了一双袖套辞别旧岁 下联:洗干净两手油墨过个新年 横批:送旧迎新 在新春佳节,以春联的形式幽默风趣地开开玩笑,卖弄才情,往往是文人的习俗和常情,但在那个年代,有人闻出的味道却是两样,把以上春联抄录下来向领导汇报,学校某些领导便认为这是阶级斗争的新动向,是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新表现,布置全校教职工写大字报,在校内公开批判。对此批判艺术系师生中不少人颇不以为然,60级设计班甚至有学生在教室黑板上写了一篇“我们信得过老师”的匿名文章。葛圣岳不服气,写了一篇“答辩书”,说本来是揶揄打趣之事,不必小题大做,无限上纲。在春联撰写中,本来是配色的葛圣岳(春联是他书写的,内容主要不是他撰的),一下子变成主角。 (三)葛圣岳,毛龙汲教学中的一些“问题” 由于模特儿问题,遭遇艺术系绝大部分师生的抵制,又出现春联问题,学校主要领导认为艺术系并非模特儿问题,春联问题这么简单,必须深入查找,查找的过程中发现在艺术系教学中普遍存在“三多三少”:即“外国的多,中国的少,古代的多,现代的少,知识分子欣赏的东西多,为工农兵服务的东西少”。特别是葛圣岳的文艺理论课和毛龙汲的雕塑教学,并整理出《关于我院陶瓷艺术系葛圣岳、毛龙汲问题的专题报告》一面呈交市委和省委宣传部,一面下发讨论,艺术系的教师并不完全认同,讨论不起来,更谈不上深入下去。于是党委决定利用暑期组织干部学习党的文艺方针政策文件结合讨论艺术系典型材料,时间1964年7月30至8月19日每天上午。参加对象为党委扩大会成员,美术系党员教师和马列主义教研室教师共23人。 会议认为,美术系文艺理论课和雕塑教学,基本上是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和修正主义的内容;葛、毛不仅是资、修、封的市场,而且是资、修、封的宣传员;不仅是厚古薄今,重洋轻中的问题,而且是在与党的方针政策唱对头戏;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伙人,系领导听之任之,甚至在客观上给予了支持。 学校采取行政措施,停止了葛的《艺术概论》和《中外艺术名作欣赏》课的教学,安排劳动,名曰边劳动,边反省,边改造。一直拖到文革,葛又作为牛鬼蛇神打入劳改队,1968年院革委会成立后扣发工资,只发每月40元生活费,1970年下放到大州瓷土矿,柳家湾瓷土矿劳动,直至复校后评反。毛龙汲因为1964年撤销雕塑专业,1965年暑假调江苏。 关于模特儿问题,196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以宣发【65】363号文件,向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转发了文化部党组《关于美术院校和美术创作部门使用模特儿问题的请示报告》,传达了毛主席的重要批示:“男女老少裸体模特儿是绘画和雕塑必须的基本功,不要不行,封建思想加以禁止是不妥的,即使有些坏事出现,也不要紧,为了艺术学科,不惜小有牺牲。” 在校内政治性折腾中,混淆了认识角度不同,教学观点不同与政治立场的界限,错误的把观点不同或认识不同当成政治问题加以批判,使个别老师受到不应有的打击,显然是错误的。同时也必须认识到在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也不必过分追究某些个人的责任,更不应过分追究某个人的道德操守。 二、陶院撤销 1966年6月学校工程系64级三位同学(温海清、曾宪元、杜良泓),在教工食堂门口贴出大字报,向党委提意见,表面的平静才被打破。以后的几天没有大字报跟进,绝大部分师生仍处于迷茫观望之中。而这时的党委正在积极研究对策,决定派出政工人员、马列主义教研室教师下到每个班,与班上的学生干部一道收集信息、掌握动态、做好学生工作,严控大局。 1968年3月中央两报一刊社论《革命委员会好》,传达了毛主席要求地方、单位成立革命委员会的指示。4月3日景德镇市革命委员会成立,本校学生刘三水为市革委常委。5月16日经江西省革命委员会批准,学校革命委员会成立,侯宗林任主任,赵明楷、刘三水、曾元生任副主任。 据1966年3月统计工程系,有教师34人,其中讲师4人(欧阳添,吴玉昌,李蒲荫,王景圣),教员3人,助教27人,教辅4人,行政2人,共计40人。美术系有教师23人,其中副教授2人(胡献雅、魏荣生)讲师4人(丁千、周时图、聂杏生、赵履安),教员8人,助教8人,教辅1人,行政3人,共计27人。马列主义教研室有教师6人,其中讲师1人(梁冠肃),助教5人。党政干部34人,食堂工人10人,校办工厂23人共计67人。全院教职工140人。 1968年10月,全院96名教师干部下放69名。 1968年12月28日,省革委发出244号文件,撤销景德镇陶瓷学院,未下放的教职工与陶研所合并成立“景德镇向阳瓷厂”,侯宗林任革委会主任,学生匆忙分配,校舍划拨归昌河机械厂,原住教职工限期迁出,价值180余万元的教学仪器设备散失殆尽,10余万册图书资料,部分交给市图书馆和一中,绝大多数被送造纸厂当作造纸原料。这样全国唯一的陶瓷高等学府被撤销。 景德镇陶瓷学院从1958年至1966年8年间,为共和国培养了715名本科生,705名中专生,合计1420名毕业生,他们分布在全国除西藏、台湾外所有省、市、自治区,他们作风淳朴,动手能力强,受到广大瓷区的欢迎,1963年至1965年,学校有5名毕业生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华南工学院的研究生。他们中涌现出一大批工程师、企业家、艺术家。其中的杰出代表有:中科院院士候选人朱广达,同济大学副校长徐佐璋,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陈清亮,邓莉丽,江西省政协主席钟起煌,著名陶瓷艺术家秦锡麟,古陶瓷鉴赏专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企业家黄云鹏,“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远长,陶瓷史论专家欧阳世彬,雕塑家姚永康,全国第六届美展三等奖获得者陈作芳,越南留学生、越南河内瓷厂厂长黄明高等。
景德镇陶瓷学院、景德镇陶瓷研究所合并成立向阳瓷厂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