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强校园基础建设 随着学校办学体量的逐年递增,湘湖校区一期办学条件已很难适应现代化办学的需要,在学校的办学硬件方面反映较为突出,为此,学校通过各方努力,2012年元月完成了湘湖校区二期409亩征地工作,同时开启了湘湖校区二期建设,成立了二期工程建设指挥部,左和平任总指挥,王长贵任副总指挥。2014年6月调整为胡林荣任总指挥,王长贵任副总指挥。二期建设的成功开展,有效满足了学校的办学条件,其中新增的学生宿舍、第二田径场、教学实践中心、研究生教学大楼、艺术本科实验大楼、艺术研究生实验大楼、学生活动中心等10多万平方米建筑,不仅有效改善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同时也有效改善了教师的教育教学和科研条件。 图书馆被誉为一所学校的知识殿堂,图书则不仅是图书馆的灵魂,还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学水平的标尺。截至2012年12月,学校馆藏纸质文献1171884册,生均达83.6册,同年新增图书43396册。是年,学校馆藏电子图书1593457种,中外数据资源21个,中外文数据库26个,拥有中外文纸质期刊合订本82187册,订购中文电子期刊6712种、外文电子期刊9795种,新增电子图书81475种。近年来年均读者入馆达45万人次,外借图书23.35万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是学校开展正常教学科研工作的硬性必备条件。截至2012年底,学校拥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11374台(套),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9729万元,其中同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672台(套)、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800万元。 随着信息化时代进程的日益成熟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需求,学校于2004年便开始了数字化校园工程建设,截至2012年,学校已构建了覆盖全校的信息网络系统,学生宿舍实现了有线和无线网络接入。在数字化校园应用方面,建设了学校门户网站、各院系(部门)网页、教学资源库系统、财务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电子图书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多媒体教学网络管理系统、图书馆VPN接入系统、全校考勤系统、网上招生录取系统、校园一卡通等;提供了大量的教学科研等应用软件以供下载;安装和配置了防火墙及IPS入侵防御系统、智能流量控制系统等,形成了一个围绕陶瓷资源信息库,全国陶瓷文献中心、标准中心、知识产权中心,教学资源库系统中的精品课程展示中心,“清华在线网络教学平台”提供了以陶瓷文化、艺术、材料、机电为主的陶瓷类特色网络课程,以及计算机、数学、思想政治等基础类的网络课程。 二、强化校风、教风、学风建设 学校在百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育人先育德的原则,德育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良好校风、教风和学风。为此学校一直注重在广大教师中开展师德师风主题教育活动,学校层面组织召开青年教师代表座谈会、学科带头人代表座谈会、30年教龄教师代表座谈会、“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我最喜爱的老师”等,各院系、部门组织教师撰写学习体会、开展评选师德先进个人、师德先进集体、特色创新等活动,从而不断的激励和固化师德师风建设的成效,有力的推动了学校的“三育人”工作。 为加强教风建设,学校大力落实教授担任本科教学任务,并为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教授配备青年教师助手,既保证了本科教学的质量,又能够在实际的传帮带中培养青年教师。同时学校也注重对教师的培养,尤其是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引导,例如设立《校级青年教师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基金项目计划》,以期提升教师的业务素质。为了激发青年教师的教学工作热情,鼓励青年教师认真从事教学工作,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学校教学水平,推动教学改革,学校每年组织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重点指导和促进青年教师练好教学基本功;对新引进的新教师进行“教师教学工作规范”等教学管理制度的培训;在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师中开展“教学名师”评选活动。为了更好的巩固良好的教风,学校根据《景德镇陶瓷学院关于教学差错及教学事故处理的暂行规定》,对于违反学校规定的教师,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稳定学校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建立学术不端行为预防究查机制,制定了教师学术行为规范和学术道德专门委员会章程,积极开展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活动,营造了良好的教学研究氛围。 学风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良好的学风能够激励学生勤奋、探索、钻研;浮躁的学风则可能助长抄袭、剽窃等恶习的产生。学校深刻认识到这一点,把树立优良学风、校风作为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学校历来重视校风、学风的建设,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教育学生诚实守信,下大力气坚决遏制考试舞弊和学习过程中各种不诚实的行为,树立良好的考风和学风。从学生入学就开始严格抓起,组织新生学习《学生手册》,使新生全面了解学校的规章制度,增强学生自律意识。坚持学生“一日生活制”管理,通过严格规范学生的各类考勤制度,强化大学生的养成教育。 学校在做好校内综合测评和奖学金评定工作的同时,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在校设立奖学金,激励贫困学生自立自强,奋发向上的精神。同时,学校积极开展争优创先活动,广泛宣传班级、个人先进事迹,充分发挥先进典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引导、示范和辐射作用。在加强考风考纪宣传工作中,学校从注重引导入手,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考试环境。此外,学校非常重视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术、文化氛围,以满足学生对科学、文化、艺术的追求。在此基础上,学校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在积极做好学生职业技能教育工作的同时,还为学生搭建各类的创业就业平台。 良好的教风、学风孕育了良好的学生学习、实践和科研创作氛围。在校学生近年来踊跃参加各级各类学生竞赛活动。如“挑战杯”、“数学建模”、“电子电脑设计”、“节能减排”等各类国家级、省级、校级竞赛。尤其是在2012年,学校4名在校生获得Reddot design award(红点奖),3名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1名学生获得“全国高校廉政文化作品大赛”设计类一等奖(见表8-23)。 表8-13 2008-2013年学生竞赛获奖情况 年份 国家级竞赛获奖数(人次) 省级竞赛获奖数(人次) 2008 30 171 2009 36 184 2010 22 171 2011 77 202 2012 64 126 2013 4 167 三、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 学校党政领导始终把精神文明建设摆在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把精神文明建设同党的组织建设、党风廉政建设、教风、学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相互渗透融合,形成了学校快速发展的重要思想保证和学校形象建设的重要内涵。在日常工作中,学校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切实提高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水平、服务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构建起以大学使命、陶院精神、人才培养目标等为主要内容的陶院文化体系。 围绕和谐校园建设,大力实施《校园文化建设纲要》,积极建设格调高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提高师生文明素养,创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扎实做好精神文明帮建、帮扶工作。学校在该时期开始全面落实“二级教代会制度”,充分发挥校务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和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离退休教职工参政议政、决策咨询的作用。始终关注教职工和学生的生活,不断改善教职工的经济待遇和生活环境。为优化教职工的生活环境,积极筹集经费建立了职工之家,并采取措施切实解决高层次人才配偶的安置、教职工子女入学、夫妻分居等教职工的后顾之忧;每年组织35岁以上的教职工进行健康检查;每年组织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赴港、澳地区和井冈山等地参观或到疗养地休息;积极组织各种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使离退休教职工共享学校改革发展成果。期间完成了“老干部活动中心”、“党外人士之家”、“青年教师活动中心”的建设工作,对新、老校区水电供应进行了扩容改造,为教职工能够全心全意投入到教学科研一线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关爱学生发展方面,学校采取了多种形式捐资助学、建立奖助学基金制度,坚持阳光体育活动,积极举办心理健康咨询与讲座等活动,进行人文关怀与疏导。为改善办学条件,学校在资金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坚持充分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凝心聚力,共克时艰,办学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十一五期间,学校共投入3亿元加强校园基本建设,校舍面积由38万平方米增长到56.6万平方米,总资产由6.77亿元增长到13.1亿元,净资产由3.48亿元增长到9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由0.61亿元增长到1.04亿元,馆藏图书由74.8万册增长到105.9万册。校园网实现了千兆升级,建成了教务、财务等信息系统平台。 在面对自然灾难、民族担当时,学校第一时间行动。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8.0级大地震,灾情发生后,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带领各党总支、各部门广大师生积极开展捐款活动。广大共产党员在捐款活动中充分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全体师生党员自愿以特殊党费的形式捐款43万元,加上集中和个人零散捐款,全校师生累计捐款超过90万元。此外,学校通过完善安全稳定工作预案和应急措施,健全学生信息畅通机制,建设监控技防系统,提高了应对群体性事件和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置能力,积极化解不稳定因素,维护了校园安全稳定。截至到2009年,学校已连续十二年获得六次“江西省文明单位”称号,同时也是“江西省高校党建工作先进单位”、“江西省园林化单位”、“江西省安全文明校园”和“景德镇市宣传思想工作先进单位”、“景德镇市安全文明示范小区”等荣誉称号。2009年学校获得“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的光荣称号,此次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的获得,不仅是对学校以往工作的高度认可,同时还标志着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从此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