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适应形势要求抓系列政治理论学习 1996年党委组织学习邓小平理论,深入贯彻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精神。1997年,学校在组织学习邓小平理论过程中,从实际出发,把参加学习的对象划分为四个层面,对各个层面开展的工作称为“四大工程”。一是抓好处以上领导干部理论学习的“重点工程”,制订下发了《关于党委中心组学习若干问题的规定》,完善了学习日、学习计划、考勤登记、重大决策前的专题学习研讨、学习体会交流等五项学习制度,以提高领导干部驾驭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能力;二是抓好党员干部、教师理论学习的“主体工程”,充分发挥党员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三是抓好一般干部和工勤人员理论学习的“基础工程”,定期举办讲座、报告会和参观考察活动,以统一认识,增强敬业、精业和乐教、爱教精神;四是抓好青年学生理论学习的“希望工程”,通过“两课”主渠道,使学生掌握和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财会九三级(2)班汪友生参加全省大学生学习邓小平理论经验交流会的发言受到一致好评,该生的发言稿《(邓选)照我去奋斗》在《中国教育报》上全文登载。 1998年,全国掀起学习98抗洪精神,学校及时下发了《关于深入学习江总书记重要讲话,深入进行弘扬伟大抗洪精神学习教育活动的通知》,组织学校师生进行学习。1999年,学校深入开展了宣传唯物论,批判“-”和“两国论”的活动。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共产党员不准修炼“-”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学校党委下发了《关于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无神论的学习教育,深刻揭批“法轮大法”歪理邪说的通知》,引导师生开展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思想教育活动。针对台湾地区领导人李登辉大肆鼓吹“两国论”、妄图分裂祖国的行径,校报、有线电视台分别开辟了专栏,对李登辉的“两国论”予以彻底揭露和批驳,增强了广大师生热爱祖国、维护祖国统一的坚定决心。组织学生抗议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我驻南斯拉夫大使馆的野蛮行径,悼念死难的三位英烈,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反响。 2000年,学校开展了学习江泽民《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2001年,党委组织师生学习、宣传和贯彻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七一”重要讲话以及《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的决定》等。围绕“师德师风”教育,推进思想道德建设,党委下发了《关于在全院教师中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活动的通知》,决定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的全部内容。制定了详细的计划,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指导全校各单位有条不紊地进行,3月28日,学校召开了“师德师风建设动员大会”。为配合教育活动顺利开展,党委宣传部编印了《“师德师风”教育学习材料》,学校干部教师人手一册。该活动分为三个阶段进行,一是学习教育阶段;二是对照检查阶段;三是总结评比阶段。在活动期间,院报开辟了“师德师风建设大家谈”栏目,组织了“我的老师”征文比赛,学生处组织评选了“我最尊敬的教师”活动,团委组织了“我的老师”演讲比赛。 2003年,学校认真组织全院师生员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为使广大教职工加深对十六大精神的理解,组织了六名报告员到各院(系)作巡回辅导报告。七月,举办了两期中层干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学习班,进行了五个专题的理论研讨。通过报告会、看录像等多种形式,党委中心组成员、副处级以上干部、广大教职工都能联系学校改革、发展、稳定和个人思想、工作实际融会贯通,深刻认识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深刻认识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赋予高等学校的神圣使命,激发了广大教师参与学校各项工作的积极性。 2004年,学校结合实际,开展了“树立科学发展观、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学习教育活动。党委中心组成员、副处级以上干部、广大教职工都能自觉围绕科学发展观,联系学校改革、发展、稳定和个人思想、工作实际,自觉地做好学习笔记、撰写学习心得。社科系主任李兴华撰写的《利用名城资源,再造瓷都辉煌》一文,在省委组织部、宣传部组织的“树立科学发展观,建设美好新江西”有奖征文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2005年,为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各项工作,学校在认真组织学习教育部高教 [2005]1号文件的基础上,于4月至6月在全校师生中开展了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主要内容的转变教育思想大讨论,牢固确立起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生命线的观念,进一步确立了走特色办学之路的观念。 二、全面部署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两课”建设 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学校从2000年开始,在学生中全面实施“四大工程”,推进学生的素质教育。即“新世纪优秀人才工程”、“科技创新工程”、“校园文化工程”、 “大学生文明工程”。通过采取在低年级特别是新生中实行晚自习考勤制度、高年级学生实行导师制度、学生寝室学风状况考评制度、副教授以上教师学术讲座制度、科技创新和学术活动奖励制度、大学生讲堂等制度并开展相应的活动,营造了学生学习、学术、科技创新的氛围和平台。同时,通过继续实行学生工作督察、学生工作助理制度,开展院(系)学生工作组织领导、思想政治教育、学风建设、学生管理、校园文化、科技创新等六大方面的检查评比,有力地促进了优良学风的形成。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简称16号文件)下发后,党委认真组织学习,并召开了各类形式的座谈会,引导广大师生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努力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造就“四有”新人的新理念。2004年11月,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社科系在学生中开展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与“两课”教学状况调研和学生思想状况大型问卷调查,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党委提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并以2005年1号文件的形式发至全校执行。11月29日至12月3日,学校承办了国家教育部2006年高校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工作会议。2005年在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团省委开展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五项示范创建”活动中,学校“驻浮梁县湘湖镇北安村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荣获“全省大学生社会实践示范基地”、“风火轮自行车协会”荣获“省大学生示范社团”。 多年来,学校充分发挥“两课”主渠道作用,切实做好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三进”工作。在教学过程中,大胆改革,努力创新,进一步巩固了“两课”实践性环节的教学,把“两课”课堂延伸到社会,增强了“两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学校领导和党委宣传部领导还带头为学生讲授《形势与政策》课,2005年,“两课”改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党委按照教育部党组的指示精神,切实做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的实施前的准备工作,为2006年秋季,全面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三、创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 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和省教育工委召开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的会议精神,学校于2002年7月由党委宣传部具体负责筹建我院思想政治工作网站一一求真网站(英文域名为:http://www.qzj ci.com,中文域名为:求真)。2002年9月15求真网站正式开通。求真网站融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新颖性于一体,担负着全面准确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时传递交流思想政治工作经验等。其宗旨是“致知格物,修身正心,厚得载物,明礼诚信”。网站有新闻中心、思政园地、陶瓷文化、艺术长廊、休闲空间和求真论坛共7个栏目。整体设计和谐简洁大方、精致细腻,页面易用性、兼容性及内容可扩充性均设计得较为超前,色彩搭配以各个栏目的性质和内容为基础,清新明了,达到了良好的视觉传达效果,栏目特色鲜明,深受学生欢迎。当年12月被省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确定为江西省首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示范网站”。 四、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 2000年暑期组织一批党务干部赴上海、无锡等地的高校学习取经,并开始着手对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进行改革,使之适应新的发展形势。一是在全面贯彻《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的基础上,实行了党支部目标管理制度,每年对照《党支部目标管理手册》和“党支部形象塑造”,对各党总支、各党支部进行全面检查落实,并发放了党员登记册,使党组织建设和“三会一课”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二是在党支部的设置上,尽量适应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需要,把党支部建立在教研室、学生班级或年级,学校有44个党支部,其中有22个党支部建立在教研室和学生班级或年级;三是修订了学校发展党员工作程序及要求,建立预审会制度,切实做到严把“入口”,特别是严格控制四年级学生入党人数,四年共吸收794名优秀学生加入党组织;四是制定了《学生共产党员党性锻炼手册》,成立了大学生“三个代表”实践团,引导青年大学生党员在思想、学习、工作、生活等各个方面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五是开创了“三级党校”培训体系,初级党校由党委组织部与校团委联合主办,培训对象为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但还未被批准为入党积极分子的学生,引导学生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在初级党校培训的基础上,各院系党总支举办中级党校,吸收初级党校中的优秀分子参加,注重在实践活动中考察、培养。高级党校由党委组织部负责日常工作,培训对象为入党积极分子。三级党校培训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大大提高了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政治理论水平,建立起一支素质较高、数量稳定的入党积极分子队伍,为保证新发展的党员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四年三级党校共培训学员7490人。学校基层党校年年被评为景德镇市先进基层党校。六是认真开展民主评议党员和“创先争优”活动,四年共表彰先进基层党组织19个,优秀党员47名,优秀党务工作者14名。学校党委被景德镇市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多名教职工被评为景德镇市优秀党员;七是“党建带团建”,学校每年均通过了江西省委组织部、团省委组织的“党建带团建”工作检查评估。2003年12月,学校又通过了江西省教育工委组织的全省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评估。 学校在1995至2005年十年间培养了研究生105名,专本科毕业生9315名,继续教育学院各类毕业生1843人。其中的杰出代表是:景德镇陶瓷大学教授、博导、国家级新世纪千百万人才工程人选江伟辉,中央美院教授,陶瓷设计室主持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陶瓷艺术委员会会员,美国《福布斯》评为“中国最具潜能的设计师”黄茂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副校长张永宏,暨南大学教授、博导赖俊祚,民进河北省专职副主委,全国政协委员、高级工程师范社岭。教授、博导、景德镇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吴隽等。企业家杨兴,吴汉明、陈倩尹、孙良俊、冯军、张文东、余剑波等。其中冯军任董事长的广州新南艺术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艺术工程领军企业,工程遍布全球多个国家。张文东任董事长的中北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地区包括非洲、拉美、亚洲。余剑波是美国Gigamon集团大中华地区副总裁。 由于学校百余年来,尤其是1976年复校以后造就出一大批企业家、科技领军人物、著名陶瓷艺术家和设计师,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1世纪初被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著名雕塑家、教育家钱绍武先生称为“陶瓷现象”,中国轻工业总会副会长,中国陶瓷学会会长杨自鹏先生誉为“陶瓷黄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