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策划迁校景德镇 20 年鄱阳的办学实践,总结起来有四个方面的弊端:一是交通不便。每到下半年湖水枯涸,交通阻塞,不仅外省有志陶学的学生望而却步,即便本省路途稍远亦因交通不便而不来就学。学校学生赴景德镇考察,水路虽然只有 90 千米,乘帆船非三日莫达。二是投考学生多是周边数县子弟,视陶校为中学者多,对陶学具有真正兴趣者少。三是鄱阳县有三所中等学校,即第十中学、芝阳师范学校和师范讲习所,因而招生不易。四是学校在鄱阳校区面积小,校舍严重不足。 若迁景德镇,其利有十:(一)陶校在景德镇能直接感受景德镇厚重的陶瓷文化氛围,生产实习方便;(二)景德镇的陶瓷工厂也能直接感受学校科学技术与艺术的影响,景德镇自明清以来成为全国制瓷中心,改良陶业先从景德镇开始,取得了突破,影响也较大; (三)贫穷学生可以用暇时或假日去厂里打工,以籍资补助;(四)景德镇鼎盛时期有窑户四千、工人二十万,就学者多有陶业子弟,对陶学充满兴趣;(五)毕业生毕业谋工作较易;(六)景德镇比鄱阳人口稠密,小学多而中学少,招生较易;(七)提倡女子职业以景德镇为宜,如艺术组招收女生,毕业后可绘瓷谋生;(八)在景德镇还可附办艺徒补习班,教导失学儿童学艺;(九)景德镇交通虽不甚便利,但宁湘铁路有过景计划,且公路景湖段正在修建,年内可通车;(十)景德镇大生树畜产公司将里村八股山山地赠送学校,稍加平整,足可建校,新建校舍经费与旧校舍修缮扩建开支无太多增加。 权衡利弊,学校拟就了一所次梯建筑校舍,设备力求完善。新式科学化的建校计划: 建筑普通教室兼办公室,自然科教室兼实验室,礼堂,图书馆,男生宿舍,女生宿舍, 教职员宿舍,实习工场、窑炉,发电厂,体育馆及游泳池等,建筑费共 6.5 万元。设备: 发电机,蒸汽锅、电灯,自来水装置、污秽剔除装置,实习工场机械,空气压缩机、瓦斯发生器,电炉,陶业理化仪器等设备费共 3.5 万元。两项 333 共计 10 万元。此提案 于 1928 年呈送省教育厅。1929 年 4 月 3 日,省教育厅同意学校迁景计划,第一批拨款 1.5 万元,开始在八股山建设教学楼。 二、提议升格专科,附设陶业职业班 学校在提交省教育厅《发展陶业学校计划书及大纲》中写道:“当兹训政开始,高唱建设,为裕民生及防御经济侵略计,不可不亟图陶业发展,兴改良也哉。”“改良发展之道,首要的有四个方面:一是废除厘卡,改良税则;二是发展交通,以利运输;三是改良制造方法,提高品质,增加数量,以降低成本;四是发展陶业学术,造就陶业人才,以图发展。前面两个方面, 已经引起关注,唯有发展陶业学术、改良陶业制造方法,鲜有留意者。如果能应用科学方法,探原究末,整理固有旧技,参合欧美新法,则有助于陶瓷工业之壮大。而景德镇瓷业的明显缺陷,就在于制品不用机器、窑建筑不良、火度不均、匣钵不能耐火、燃料不经济等。若能用机器代替人工,匣钵耐火,以煤炭代替柴槎,则可减少成本、提高效率。欲求完满解决四大问题,非用实验科学方法不可,而要发展陶学研究、造就人才,非有陶学专科以上人才不可,在欧美各国、日本,陶学早已列入大学科目,而我国仅江西省立陶业学校一所, 且为职业学校,学生程度低,授以技术可以,要谈研究困难,所以要改良陶业,必技术、学术兼顾,造就陶业人才,使陶学研究有所贡献、陶瓷艺术有所增进。” 1929 年 6 月,学校拟就《发展江西省立陶业学校计划书》后,7 月 20 日,邹俊章携计划书和多项提案出席江西职业教育会议,请求教育厅呈省政府,转国民政府教育部。10 月,经省务会议通过,形成省教育厅长陈礼江《拟请省政府咨请教育部,于江西景德镇设立陶业专科学校,以应需要而裕民生案》。议案全文如下: 为提议事,窃以吾国陶瓷,向著称于世界,尤以本省景德镇出品为最,不但质料极为优良,即制法亦称精美,故片瓦只瓷,流传海外,往往珍为异宝;因而吾国陶瓷,遂为输出之大宗。惟近十数年来,按诸出口统计,此项输出数额逐年减少, 欧美商场,我国出口几在摒弃之列,诚可浩叹!推原其故,实由外人极力研求,能以科学方法,而谋改进之所致耳。我国人士,对于陶学,向以技艺转相授受,日迁月异,渐失真传,及今不能以学术谋改良,为新的创造,而康乾异品,亦难复制也。若不急图挽救,吾国陶瓷,必将绝迹于商场,反输出为输入,漏扈日大,民生日困, 瞻念前途,不胜悚惧!尝考欧美各国,著名大学,大都设有陶业一科,或另设国立陶业专校,故能对于陶业学术,研究精深,日趋进步;回视我国,仅本省设有陶业一校,其性质复限为职业学校,学生程度,勉力普及之技术,难为学术之研求,如此而欲吾国陶业与他国竞争,无怪乎其应落后也!查本省景德镇,既以陶业著称全国,复有长久之历史,为实地便利起见,此项学校,自以设于该地为宜。夫西湖以名胜称,杭州遂有国立艺术学院之设,景德镇以陶业著,我全国教育当局,谅亦有开办陶业学院之计划也。设立陶业专科学校,以科学办法改良产品,外可与欧美角胜于商场,内可塞进舶来品之漏扈,较杭州之艺术学院,尤为重要。礼江基于上述理由,拟准钧府,咨请教育部于本省景德镇急行设立国立陶业专科学校,是否有当, 敬希公决。 提议人:江西省教育厅长 陈礼江 (1929)七月二十三日 邹俊章不失时机携论文《陶业之重要与陶学之急宜发展》和计划书专赴南京、上海游说,寻求国民政府官员、社会贤达和舆论的支持与理解。 计划书的内容具体如下: (一)培养目标 为发展陶业学术及造就专门人才,应开办陶科大学并附设陶业职业班,培养技术人才。职业班招新制高小毕业生,四年或六年毕业,授以普通知识兼陶业技艺, 使学生毕业后能在陶业工厂担任技艺工作。大学则招收高级中学毕业生,授以陶学理论及与陶学有关系之普通大学科目,使学生四年毕业后,能应用学理,改良陶业制造方法,并能发挥学理,益求精进。 (二)学科与专业内容 陶科大学可分陶业工程、化学、艺术三科,其与陶学有关系之主要学科如物理、化学、工业化学、地质、矿物等诸学科,又关于工厂商店管理、货物推销簿记等学科, 皆可列入。职业班只设艺术组或学、艺二组。 陶瓷职业班分为陶业学术、陶业艺术。 陶科大学分为陶业工程、陶业化学、陶业艺术。 (三)实习工厂化,并设职业介绍部 工厂一切设备应足以使旧式工厂效法新式工厂,使学生毕业后有相当学术基础, 也掌握技能。工厂设出品售卖部,并在大埠设代售点,所获利工厂回收成本后分给作者、技士、经理人。认股者按投资股本分红。附设职业介绍部,谋毕业生出路与发展。 (四)附设陶业实验所 因为办学不唯造就专门人才,还必须扶助实业发展,能够运用学理改良制造方法也是学校的一大使命,因此必须附设陶业实验所,代陶业工厂试验原料、制品,并代解决制造业各种困难问题以及用科学方法整理我国的陶业技术、制造方法,并参合欧美新术,探究原理,贡献给国人。 (五)刊印陶业丛书 我国陶业技术之日益衰落者,是因为技艺来于经验,口传心授,并无专书,至有昔所能造之精美物品,今则不能复造。我国以瓷著名于世界,然陶学无闻焉,关于陶学之书籍犹如凤毛麟角,欧西陶学专书日益增多,学愈进,技益精。故为发展陶业学术、改进陶业技能,必有专书,故拟刊印丛书,翻译述著、调查报告等,刊印单行本或另发陶业杂志。 三、张浩再任校长,荐汪璠去中央试验所 1930 年,省教育厅长陈礼江离任,失去陈礼江的支持,邹俊章无力回天,积劳成疾,于 1931 年春病逝,迁校未成,升格无果。校长由邹如圭[1] 接任。不久张浩回任校长, 他将里村八股山新建楼房拆迁至鄱阳。 1932 年,从江西工业试验所分设出江西陶瓷实验所于南昌,首任所长为李舫春(毕业于东京高等工业学校),技正为张浩。该所开始主要从事陶瓷相关的化学分析,如试验化验黎川白泥有无毒质, 试验浮梁马鞍山耐火土、黏土,并逐步开始进行化学瓷和电瓷的产品研制和开发。1934 年, 江西陶瓷试验所迁入设于景德镇的江西省陶业管理局。 1929 年,国民政府实业部由周仁组建中央工业试验所,下设中央陶瓷试验场,进行窑业试验,邹俊章为周仁提供了景德镇陶瓷原料和彩料用于研究。汪璠于 1926 年入东京工业大学窑业系,1930 年 3 月毕业,后继续在东京工业大学参加陶瓷研究工作,因官费不能继续接济,于 1931 年初回国,应聘到江西省立陶业学校执教。1933 年,中央工业试验所向各地物色陶瓷技术人员,张浩抓住这一机遇,推荐汪璠去该所工作,以便和中央工业实验所建立联系,促进江西瓷业的发展。汪璠于 1934 年 1 月携带江西陶瓷试验所张浩、舒信伟等有关化学瓷和电瓷的初步成果,调入中央工业实验所任技士,直至 1937 年抗战爆发,调入江西省陶业管理局。在南京工作期间,他怀揣科学救国和重振中国陶瓷的雄心,潜心进行科学研究,且积极参与许多的科学社会活动。此间,他的科学研究文章发表在《工业中心》上。《工业中心》是中央工业试验所的学报,每月一期,一年出一卷。在 1934 年4月至1936年2月期间的《工业中心》上,刊登了他的五篇文章。这些成果中,《化学用瓷器之研究》是应广播电台邀请的演讲稿,影响最大。同时,他翻译了日本近藤清治博士权威性著作《陶瓷工业》。《陶瓷工业》是我国第一部陶瓷译著,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此外汪璠在江西省陶瓷专科学校任课时还编写了教材《陶瓷釉彩》等著作。从 1910 年中国陶业学堂成立至 1934 年江西省立陶业学校成立,24 年来,学校有20 届毕业生,总共 446 人(含分校 91 人),其中高级班毕业 5 届 22 人,他们分别应北平、天津、山东、江苏、浙江、广东、广西、江西以及西北各省之邀请,前往担任窑业技术与改良工作,均有良好的表现。章继南、张骏、江澐等赴日本留学。汪野亭、汪大沧、刘雨岑、程意亭等是颇具盛名的“珠山八友”,还有涂铎、汪祖信、潘庸秉、万洪奎、汪传贤、钱师哲、程道腴、方云峰、汪洋、吴仁敬,均成为有成就的画家、工程专家或教育家。 坚持改良陶业,虽屡试屡败,但仍硕果累累。向焯在《景德镇窑业纪事》中说:“运用学校制瓷技术和瓷器装饰上的成就,瓷业公司所出产品,制作精良,几乎与前清御窑媲美。南洋劝业会、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均列优等奖牌,可以知其工作刷新矣。” [1] 邹如圭(1879—1962),字洁珊,江西宜丰人。1907 年保送日本留学,1913 年回国来校执教。著有《校史》(1910 年至1930 年)、《陶瓷产品年代发展简史》、《周代陶业制度》、《春秋时代窑业》、《战国时代陶瓷技术》,并有译著《中国工艺沿革》等。
关于在江西景德镇设立陶业专科学校的提案
化学用瓷器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