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景德镇解放 1949 年 4 月 29 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景德镇,依据《中国人民解放军布告》,市军管会和市人民政府接管陶专。此时,陶专有在籍学生 238 人,实有 180 人,其中专科生 66 人、中职生 114 人,还有教职工 55 人,包括校长汪璠、副校长戴亮侪、教导主任汪琛、副主任蒋铁凡。 5 月上旬,市教育局号召各级学校教师坚守工作岗位,教师由政府发给生活费〔以每日二斤半米(“九二米”)计算。7 月,校长 200 斤/月、教员 100 斤/月、炊餐员80 斤/月〕。 5 月中旬,学校复课,开设《社会发展简史》,加强形势课,组织教师政治学习, 进行思想改造 , 实行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具体内容:一是实行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 , 反对帝国主义教育、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官僚资本主义的教育方针和制度;二是确立以毛泽东思想为教育的指导思想,培养为人民服务的人才;三是确定目前的教育方针为教育与生产结合、教育与大众结合;四是树立实事求是、艰苦朴素、学用一致的作风; 五是争取、改造、团结广大知识分子和教职员发扬革命传统,共同实现新民主主义事业而奋斗。 陶专是景德镇的最高学府,师生人数较少,但学生年龄较大,又积极参加社会活动, 上街下乡宣传、演讲、写标语,配合解放军做了稳定社会秩序的大量工作。当时景德镇学生联合会的主席就是陶专学生胡怀陵。景德镇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和青年联合会派了多位南下干部到学校蹲点,每班一名与学生谈心,宣传党和人民政府的方针、政策,介绍老解放区的情况和新的文化读物,很多学生受到启发和教育,申请加入青年团,有的参军参干随军南下,有的参加地方工作,不少同学离开了学校,据统计,1951 年在校学生减至 87 人,其中专科生 38 人。 二、党和政府重视陶专 景德镇解放时,陈赓将军便视察了陶专。《陈赓日记》1949 年 5 月 1 日有以下记载: 敌人烧毁了一座桥梁,修理达两小时。十时到达著名瓷都——景德镇。当即参观瓷窑及瓷窑专校,从第一次出品,图画,装窑,均为手工业,其技之精与迅速, 使人惊异,尤以绘画者之迅速与精巧,使我钦佩已极。 1950 年,轻工业部于元月召开“建国瓷”座谈会,汪校长应邀出席。会后轻工部在景德镇成立“建国瓷”工作组,办公地点设在陶专,派专家李国桢、张福康、祝大年来景。工作组实行领导、专家、老工人三结合,研究改进白瓷坯釉配方,使白度和透明度有明显增加,出色地完成了“建国瓷”的设计生产任务。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百废待兴,人民政府还是拨款加强陶专的教学设施建设, 从上海采购了陶瓷机器和一批书籍、杂志。浮梁专署拨款兴建教学楼、实习工厂各一幢,实习工厂内安装了淘泥、榨泥、练泥、辘轳,修理了一部直流发电机,使所有的设备都由电动机带动,这是景德镇前所未见的新鲜事。大家对机械制瓷,特别是电动辘轳成型更感到新奇。 在师资方面,学校延聘了戴粹新、朱乃华(留法)、万昊、谢谷初、彭友善、余塞、李宝堂、张润民、曹种灵和著名色釉工人余略应等,充实了教师队伍。至1951 年 9 月,陶专在籍教职工 36 人,除延聘人员外,还有汪璠、戴亮侪、王传文、汪琛、查宗禄、潘庸秉、冯天畏、朱子慕、朱清廉、史云魁、张志汤、胡光泉、周锦郁、李芬、邹建金、胡虎臣、赵金生、石年龄、詹长久等。其中教授 7 人、副教授 1 人、讲师 7 人、副工程师 1 人、技师 1 人、教员 2 人、助教 2 人、技士 3 人、助理技士 3 人。其中留日 5 人、留法 1 人。 1950 年,陶瓷美术科招生,学制五年,招收初中毕业生,并决定首届美术科学生在学校中职班中挑选,共 17 名。首任科主任为万昊教授。 1951 年,学校注重教学改革,鉴于过去工程科专业课程过于宽泛,决定集中力量开设与陶瓷关系密切的课程,增开电瓷课,派教师去南京电瓷厂学习进修。第一届五年制专科班由科主任戴亮侪教授率领去南京电瓷厂毕业实习一个月。 在旧社会,广大工农子弟上不起学,一九四九年后,在全国中等以上学校的学生中工农子女占的比重很小。为了贯彻教育工作必须为工农服务的方向,陶专做出了“向工农大众开门”的决定,以保送的办法吸收工农子女上学。浮梁专署决定自 1950 年 6 月起,陶专实行半工半读,国家于 1952 年 7 月批准陶专学生 100% 享受人民助学金。为了按教育规律办事,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中南区和专署先后发出指示,纠正抽调大批师生配合当地中心工作随意停课的做法。至 1952 年,在校生回升至 136 人,其中专科生 50 人。 三、一九四九年后陶专领导与领导体制的变化 人民解放军解放景德镇,学校由景德镇市人民政府管理。1949 年 5 月,江西省人民政府成立,学校由省政府委托浮梁专署代管。中南行政委员会成立后,学校同时也由中南区高等教育部领导,具体执行部门则为专署文教科,校长为汪璠。1950 年下半年一度实行校务委员会制,先拟陶专校务委员会组织条例,经专署批准后,举行全体教职工大会选举委员会,由委员会推选校务委员会主任,由校务主任负责行政事务。校务委员会任期一学期。依据条例,9 月 20 日,经全体教职工选举,汪璠等 7 人被选为委员,推举汪璠为校务主任,戴亮侪、万昊为副教务主任。 1951 年,由专署派文教科长陈凤九兼陶专副校务主任,汪璠改任教务主任。至1951 年 9 月,陶专在籍教职工 36 人,教务主任为汪璠、工程科主任为戴亮侪、艺术科主任为万昊、工厂主任为朱乃华、总务主任为王博文。1952 年 8 月,陈凤九调省,由文教科长项振东接任副校务主任。1951 年 10 月,中南区高教部任命梁志永为校长。 四、陶专撤并,组建景德镇市陶瓷试验研究所 经过几年的发展,陶专的面貌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基础设施条件差、在校学生少的局面仍然未根本改变。1952 年开始全国高等学校大规模的院系调整。同年秋,陶专陶瓷艺术科师生并入南昌大学。1953 年 1 月,中南区教育部报请中央教育部批准,陶专改为中等专业学校,名称为江西景德镇窑业学校,由中南区地方工业局领导,并派田志玉任校长。1953 年夏,中南局地方工业局按中央整顿、调整、充实、提高中等教育的方针,曾计划广东省高陂陶瓷技术学校高年级四个班并入江西省景德镇窑业学校。1954 年春,上级再次决定广东省高陂陶瓷技术学校,将高级工程两个班并入湘潭电器制造学校,高级美术两个班并入广东省韩山师范学校。1953 年 9 月,陶专陶瓷工程科学生转入华南工学院。1954 年 1 月 30 日,中南区高等教育局、中南区地方工业局、中央一机部中南办事处发出联合通知:“决定将中南地方工业局所属江西景德镇窑业学校交给中央第一机械工业部中南办事处接收,与湘潭电器制造学校合并,窑校的房屋、机器、理化试验仪器、家具全部交给市人民政府工业局接收,成立景德镇陶瓷研究机构。窑校的教职员及学生原则上全部交给湘潭电器制造学校,1954 年 2 月寒假期间完成交接和迁校工作。”窑校中职美术部则并入景德镇师范学校。此前,江西省人民政府曾致函中南行政委员会和国家高等教育部,希望为景德镇留下该校,实在不行将该校师资及设备留下, 以便筹设相关学校。 当时正值中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签订技术合作协定,要求景德镇提交陶瓷技术资料,而景德镇却从来没有成文的技术资料,更谈不上系统技术档案。鉴于这种情况,根据中央的精神,市委、市政府决定在陶校的基础上组建陶瓷研究机构,成立专业队伍, 于 1954 年 8 月 5 日成立景德镇市陶瓷实验研究所。当时教职员中有 18 人留在景德镇, 其中潘庸秉、石年龄、赵金生、李芬、马梅庭、冯天畏、潘文锦、胡虎臣等 13 人进入景德镇市陶瓷试验研究所工作,潘庸秉任副所长。不久,舒信伟从湘潭电瓷制造学校调回, 任副所长兼总工程师。该所即是现在我校陶瓷研究所的前身。 陶专虽然撤并,但陶专培养了 48 名大专毕业生,另招收的 40 名大专生中一部分随军南下,一部分参加地方工作,还有一部分转入南昌大学(江西师范学院)和华南工学院继续学习。在历届学生中涌现出了大批人才,在景德镇有胡怀陵、方综、王绳准、王志杰、汪桂英、汪平深、王恩怀、陈长庆、汪长霖、祝桂洪、施国德、潘文佩、冯世昌、潘敬之、余培德等,在全国各地的高级工程师中有方子修、姚谊生、饶竟存、程享利、程师颐、明耀中、饶玉桂、胡灶煌等。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李德宇、敖海宽, 中科院上海能源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俞善庆,天津大学化学系教授程经科,国家科委司长汪宗荣等也曾在陶专就读。
万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