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官方微信
  • 首页
  • 学校沿革
  • 学校标识
  • 发展历程
  • 校史杂忆
  • 视频陶大
  • 历史剪影
  • 陶大校史
当前位置: 首页 > 陶大校史 > 正文
搜索
第五节 科研(创作)开局良好

一、学校设自选项目,促科研起步

1981年,学校成立了科研处。当时,在教师尚待充实、经费不足情况下,开展科研工作困难较大,按照国家科研管理条例衡量,申报项目难以立项。学校从实际出发,动员教师自选项目,学校给予经费资助。1982年,学校选留了3名应届毕业生到科研处工作,并配备了4名中老年工程师,开展了自选课题的研究活动。副教授孙再清、青年教师胡晓力到各瓷区进行了《瓷窑烟尘利用途径的调研》,副教授陈思九、高级工程师刘桢等作了《磁选设备及其除铁效果的调研》,高级工程师戴粹新、工程师曾祥通进行了《湖田窑匣钵的研究》、《高岭村高岭土矿物相的研究》、《吉州窑天目釉显微结构的研究》等,都写成了专题论文,取得了一批有较高水平的学术理论研究成果。

据不完全统计,学校教师有200余篇论文在国内外各级学术刊物上发表,其中14篇论文入选1985年全国陶瓷专业学术年会,19篇入选1984-1986年陶瓷机械学会年会,4篇入选1985年国际古陶瓷学术讨论会,有92项成果入选江西省高校1978和1984年科学技术成果汇编。在教材方面,林云万副教授的《陶瓷工业机械设备》、祝桂洪副教授的《陶瓷工艺学实验》、周国桢教授的《周国桢陶瓷艺术》、张忠铭高级工程师的《日用陶瓷原料的分析及坯釉配方》均已出版发行,逐步形成了具有陶瓷学院特色的教材和参考书。


二、武装试验室,承担纵横项目出成果

随着改革的深入,如何推动教学改革与更新学科内容相结合,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对科研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轻工业部的大力支持下,学校陆续完成了23个实验室的建设,进口了先进的高温显微镜和双目锥偏光显微镜,购进了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等高档仪器设备,提高了学校的科研能力,使科研工作逐步由学校资助自选课题,走上了承担上级及其他单为委托的科研任务。其中比较显著的有: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戴粹新承接的轻工部“景德镇传统灰釉的研究”项目,该项目于1987年3月11日通过部级鉴定;高级工程师刘桢和青年教师郑乃章等承接的省科委下达的“景德镇窑的研究”项目,其成果获得1986年轻工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副教授陈思九受景德镇市电瓷电器公司专用设备厂委托科研项目“磁选节铜技术”取得每台年节约铜34斤,全年生产磁选机为210台,经市科委鉴定,每年经济效益为9万5千元;讲师周健儿承担的北京天文台委托的“低膨胀系及陶瓷材料”项目,已取得试验性成果,并申报了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副教授祝桂洪、青年教师胡建生为湖南衡阳人民瓷厂提高釉面砖的质量项目,副教授赖福生、讲师郭贤性、缪松兰为宜丰瓷厂提高地面砖烧成质量项目,副教授晏清、青年教师朱小平为修水人民瓷厂提高瓷质酒瓶的质量项目以及为湖北通城凉壁砖厂生产工艺设计等合作项目,都取得了一定成效。


三、美术创作有突破

在美术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讲师陈作芳雕塑作品《苗》获得全国第六届美展铜奖;副教授黄美尧、讲师李林洪为葛洲坝设计、绘制了大型陶瓷壁画;讲师郭文连创作“三清山”瓷壁画,讲师姚永康、副教授尹一鹏、吴天保等积极为城市雕塑创作了许多优美动人形象,景德镇火车站广场的“陶与瓷”的城雕设计,在全国城市建设成就展览上获得荣誉证,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986年周国桢教授继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周国桢陶瓷雕塑艺术展》,国务委员方毅为展览题词,受到王朝闻、李可染、刘开渠、华君武、邓林等人士的高度评价,1987年与文化部合作在香港作了再次展出,英国伦敦欧罗巴出版的《世界名人小传》将周国桢收录其中。

周国桢 陈作芳


四、社科研究有进步

在社会科学研究上,学校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财务处副处长余韬英撰写的《高校人才成本核算初探》一文,在《四川财政》和《高校后勤研究》等杂志上发表,并被评为1987年全国高校后勤研究会年会优秀论文。总务处副处长胡尔伟撰写的《食堂改革中的几个问题》,发表在1985年2月《高校后勤管理》杂志上,并为《高校后勤管理经验》一书转载。吴高民副教授撰写的《我国多党合作的特点》和《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多党合作的理论与实践》两篇文章,在中央党校《理论月刊》和中央统战部《统战理论研究》上发表后,得到了省、市学术部门、团体的较高评价。

1988年6月学校召开了1977年至1986年科技成果及美术创作受奖大会,全校共有207项科技成果和美术创作获奖,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39项、三等奖63项,四等奖100项。

1975年至1986年学校培养出5名硕士生,1441名本专科生,150名中专生,合计1596名(据《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记载我校培养了我国百分之七十的陶瓷设计和工程技术领域的专业人才)。他们中的一大批事业上颇有建树,影响力遍及全国以至世界,收到社会广泛关注。

他们中有教授、博导近百人:如景德镇陶瓷大学的周健儿,华南理工大学的吴建青,北京理工大学的顾亮,北京科技大学的赵海雷,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徐国跃、同济大学的杨修春,中山大学的孙洛平,武汉理工大学的谭国龙,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获得者山东大学的樊震坤,景德镇陶瓷大学的宁钢,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吕品田,中央美术学院的吕品昌、秦檏、夏德武,清华大学的许正龙,上海大学的杨剑平,厦门大学教授蒋志强,广西大学的何振海,中国人民大学的周业安等。企业家百余人:如谢岳荣、卢勤、鲍杰军、徐平、万鹏、李志林、陈国胜、吴南昌、王跃、黄红卫、樊东辉、郭景康、陈焯佑、刘琪、何乾、陈卫国、吴宇风、占长春、庄大宇、杨德计、杨凯、黄建起、李勇超等。厅级领导干部黄康明、肖任贤、左和平、顾幸勇、沈薇、陈华龙、闫浩、吴月霞等。异国学子二十多人:如日本大阪东洋铝业株式会社核心技术中心首席研究员赖高潮,美国维苏威公司美国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宋仪杰,奥地利著名雕塑家吴少湘,美国阿尔费德大学教授李见深,美国迪斯尼公司高级设计师范新林等。



景德镇陶瓷大学网上校史馆 ©版权所有 2016-2020
   地址:江西省景德镇市景德镇陶瓷大学档案馆
电话:0798-8499853  传真:0798-8491837
E-mail:ty_dag@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