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正隆 曹春娥
引 言
东京工业大学(以下简称东工大)是以工程技术与自然科学研究为主的世界一流理工大学,为日本以及世界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工程师、教育家、研究学者以及工商界人士。景德镇陶瓷学院(以下简称陶院)早期(1953年前)的校长张浩、邹如圭、章继南、杜重远、汪璠、戴亮侪、舒信伟等都有东京工业大学窑业(学)系留学的经历,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东京工业大学窑业(学)系对中国早期陶瓷教育与陶瓷行业特别是对陶院有着深远的影响。陶院前身为1910年创办的中国陶业学堂,历经1927年江西省立陶业学校、1947年江西省立陶业专科学校的变迁,直至1958年成立本科建制,2013年7月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增列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是一所办学历史悠久、办学特色鲜明、陶瓷专业学科门类齐全的百年高等学府。当下,学校提出坚持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之路,建设国内外有影响的特色名校的目标。本文简单介绍了东工大窑业(学)系,同时对曾在该校留学的陶院早期教师以及他们对中国陶瓷教育和陶瓷行业的贡献与影响进行了简溯,并对以往资料文献中没有记叙或有矛盾的部分做出说明。在文章的最后,笔者站在如何体现百年学府的深厚底蕴与重要地位、为打造国内外有影响的特色名校服务的角度,提出了几点看法与思考。
1. 东京工业大学窑业(学)科历史沿革简述
东京工业大学,是工程技术与自然科学研究为主的世界一流理工大学之一。在英国泰晤士报教育专刊发表的2009年世界大学排名(THE-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09) 中,东工大的综合排名为世界55位,工程与技术 (Engineering/Technology) 类大学排名世界19位,自然科学
(Natural Sciences) 类排名世界48位。自建校以来,东工大不断为日本以及世界培养出优秀的工程师、教育家、研究者以及工商界人士,如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白川英树等。[1](引用需上标)。
东工大的前身是培养工学方面专业人才的东京职工学校(1881年5月26日建校),日本明治政府希望通过建立这所学校来培养更多的近代化技术工人和工程师以达到迅速追赶西方科技的目的。建校初期,该校的校址位于东京东部的浅草藏前地区(自幕府时代以来该地便汇聚了很多手工艺讲学班),设置了化学工艺科、机械工艺系。1884年,作为化学工艺系的专业课程,开设了窑业学,并于1886年8月独立设置了陶瓷玻璃工系。1890年,学校更名为东京工业学校, 陶瓷玻璃工系更名为窑业系。1901年,东京工业学校升格为东京高等工业学校,窑业系为当时六大系之一。1914年,大阪高等工业学校窑业系并入,东京高等工业学校窑业系成为日本的最高窑业教育机构。[2]
1923年9月关东大地震,窑业系除窑厂外的全部设施化为灰烬,后只得辗转暂居他所。1929年,东京高等工业学校整体迁至东京南郊的大冈山地区,被提升为国立大学的资质,同年4月升格为东京工业大学,窑业系改为窑业学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于1949年颁布了新的教育措施,东京工业大学也进行了改组,此后称为新制大学。1953年3月,旧制的最后一届毕业生与新制第一届毕业生同时毕业。1960年学科制度恢复,无机材料工学系[2]成立。
现在,东工大设有三个学部:理学部、工学部、生命理工学部,无机材料工学系隶属工学部。窑业(学)系1960年后虽更名为无机材料工学系至今,但其校友会从1933年开始就称为东京工业大学窑业同窗会,后虽有短暂改名和因战争停止活动,但在1947年又恢复了窑业同窗会的名称并开展活动,直到现今(见图1)。
图一
景德镇陶瓷学院早期(1953年前)历史沿革与重要人物
根据陶院校史[3]与相关文献[4-7],对早创时期(1953年前)该校的办学历史做以下简要归纳:
1910年,江西(景德镇)瓷业公司分厂设在鄱阳城内高门。当时在鄱阳分厂内还附设了一所学校,校名为中国陶业学堂(即为陶院最早期的前身),堂长为举人徐凤钧。1912年,陶业学堂与瓷业公司分离,被江西省接办,更名为江西省立饶州陶业学校,校长由张浩担任。学校在张浩的主持下,很有起色,他亲自讲授专门课程,并亲手训练操作新式机器及烧窑技术。并邀请留日学生邹如圭教授窑业,聘请日本技师指导辘轳实习。该校是当时全国唯一的陶瓷专门学府,学员来自全国各省区,毕业后担负着各地工业试验所和工厂窑业技术的革新改良工作,受到广泛好评。可以说,张浩先生是我国培养近代陶瓷技艺人才的教育家和运用科学技术革新陶瓷业的开拓者。
在陶院的早期历史中,还有一位不能不提的人物,即我国近现代历史上的一位爱国主义者、民主战士、革命先烈、陶瓷改革家与实业家、陶瓷教育家、现代陶瓷工业的先驱杜重远。1934年冬,杜重远担任江西陶业管理局长,期间还主办了陶业人员养成所。学员分别是上海、南昌、景德镇等地相当于高中毕业的青年。1936年冬,在养成所结业的学员大都被分配在陶管局直属的九江光大瓷厂。不久,杜重远被国民党软禁于南京,养成所毕业的学生也被指控为异党分子被大肆追捕。他们不得不远走他乡,有的加入新四军,有的则参加了共产党坚持地下斗争。虽然养成所的毕业生后来从事陶瓷实践的不多,但杜重远的办学特色,给中国陶瓷教育留下了宝贵经验。杜重远在景德镇对瓷业进行的大刀阔斧的改革措施主要有:取消窑禁、实行工资制、缩短窑弄和成立陶业维持会,在景德镇陶瓷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3. 曾留学东京工业大学窑业(学)系的陶院早期教师简溯
在陶院早期,留学东工大窑业(学)系的教师到底是哪几位?他们都有怎样的贡献与影响?据时为江西省立陶业专科学校学生(后留校任教)的李芬老师回忆:“据我所知,先后在这所学校任教的留学生就有张浩、邹如圭、舒信伟、章继南、戴亮侪、汪璠、汪琛、王纲、邹俊章、江波笑、朱乃华、冯天畏等达十二人之多。”[8]并详细叙述道:“给我们上专业课的老师有戴亮侪,江西金溪人,讲授陶瓷工程、搪瓷......。舒信伟,江西靖安人,讲授筑窑、玻璃……。汪琛,江西乐平人,汪璠校长的弟弟,讲授砖瓦、水泥课,讲得清晰。”[8]文献中亦有叙述:省立陶瓷科职业学校“共有7个班,在校生43人,教员17人,教师有张浩、舒信伟、汪璠、戴亮侪、汪琛、褚昌言、刘啸秋、潘庸秉、张志汤、张馥、严毅、胡光泉、方大赢等……。”[4]
1986-1987年公费留学东工大工学部无机材料工学系期间,指导老师为时任无机材料工学系主任的加藤诚轨先生(曾于1988年10月应邀来陶院讲学、访问),先生赠东京工业大学窑业同窗会会员名簿一本(如图2所示)。根据该名簿,将留学东工大窑业(学)系的陶院早期教师名单列于表1(按时间顺序)。
由表1可知,曾留学东工大窑业(学)系的陶院早期教师有:张浩、邹如圭、舒信伟、章继南、汪璠、戴亮侪以及杜重远。查阅同窗会会员名簿可知,自戴亮侪先生毕业后,至1952年止,期间再无陶院老师在此留学;而1953-1983年的毕业生名单中也没有中国留学生,这是因为中国在1979年改革开放后才又向日本派出大量留学生。
将景德镇陶瓷学院早期校长的任职时间与主要陶瓷(教育)经历列于表2。
从表2可知,除任中国陶业学堂堂长的举人徐凤钧和邹俊章先生[5](南昌人,留学美国,获纽约州大学陶业学士、意林诺大学陶业硕士学位,1925年回国)以外,陶院早期的校长都是东工大窑业(学)系留学生。对张浩、邹如圭、杜重远、汪璠先生,不少专题文献资料已有较详细的介绍。本文只是站在陶院早期教师队伍的角度,做出简要的回溯,并对以往资料文献中没有记叙或有矛盾的部分略做说明。而对章继南、舒信伟、戴亮侪先生,暂没有看到专题文献资料,本文则较为完整地简溯其主要经历。
张浩(1867-1962),字犀侯,江西新建县人,祖籍云南。张浩先生青年时期即有工业救国之抱负,竭力将我国有悠久历史、且具世界盛名之陶瓷业导入科学之途径,开创了我国陶瓷业史的新纪元[9]。其于1901年东渡日本留学,为江西第一批赴日留学生[9],也是东京高等工业学校窑业系第一位中国留学生、。
张浩先生是我国近代兴办陶瓷教育事业的先驱,我国陶瓷业进入新科技的革新时代之开拓者。其所创办的江西饶州陶业学校培养了大批陶业专门人才,他们为推动我国现代陶瓷工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张浩先生的贡献在我国陶瓷教育史上是不可磨灭的,笔者特别要指出的是张浩先生的影响,由于他是东京工业大学窑业(学)系第一位中国留学生,相当于现在的“大师兄”角色。所以,从其1912年任江西省立饶州陶业学校校长后,学校虽然几经曲折、几度更名易址,但其周围云集的一大批陶业专门人才,师资队伍都是以东工大窑业(学)系中国留学生为主体,几任校长除邹俊章外,无一列外全都是东工大窑业(学)系留学生。毋庸置疑,这与张浩“大师兄”的身份是分不开的。
邹如圭(1880-1962),字洁珊,1879年出生于江西宜丰县龙岗村,1907(另有1906之说)年保送赴日本留学,考入日本东京高等工业学校窑业系,1913年毕业回国,是当时赴日留学人员中学习时间最长的一位。
邹如圭先生是中国近代陶瓷教育史上的优秀陶瓷教育家与改革家,其毕业当年就应邀赴江西饶州陶业学校任教,担纲陶瓷专业课程,应当说是他和张浩共同创办了江西饶州陶业学校。邹如圭先生曾两次出任校长,担任过江西工业(陶业)试验所技正(即总工程师),负责过陶业人员养成所陶瓷总论课程的教学任务,一生著作颇丰[10],这些宝贵的财富对之后中国陶瓷教育发展与陶瓷技术改革影响颇深。邹如圭的一生,是积极推行现代陶瓷教育、从事陶瓷技术改革的一生,培养了大批陶瓷技术人才,为促进江西乃至全国陶瓷生产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章继南(1895-?),字尧谟,江西余干县人,他是省立饶州陶业学校的毕业生,于1922年东京高等工业学校窑业系毕业回校任教[9]。1925-1927年担任省立窑业学校校长、省立景德镇陶业学校校长;1931年夏,任江苏宿迁中学校长;1932年春,江苏宿迁中学开始招收玻璃职业班;1933年,宿迁中学更名为“江苏省立宿迁玻璃科职业学校”;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11月学校解散,部分师生内迁至湖北汉口等地,与苏北联合中学合并,称“江苏省后方联合中学”,仍由章继南先生任校长;而后,章继南先生带领江苏宿迁中学大部分教师和学校内迁到重庆,在江津县城成立江津窑业技术学校;1939年,与四川省立重庆高级陶瓷专科职业学校合并,成立“四川省立江津窑业职业学校”,章继南先生任校长;1949年改名为川东区江津窑业技术学校,章继南先生任副校长;1952年7月,并入“西南建筑工程学校”,于同年迁重庆市巴县百节乡,成为西南建筑工程学校的窑业科;1953年窑业科分出,成立西南化学工业学校;1953年秋,学校迁往北京与北京化学工业学校合并,章继南先生也随调北京[11]。
章继南先生先后在江西、江苏、四川任陶瓷(玻璃)学校校长,1945年还出任过第一届“中国陶学会”(现中国硅酸盐学会)理监事,1948年冬季中国陶学会四川江津分会成立,章继南先生当选理事长,在早期陶瓷行业影响很大[12]。他长期从事陶瓷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并曾负责四川江津利用窑业公司,对陶瓷工业非常熟悉,撰写了不少著作、译著,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受编译馆的委托编写、1943年出版的《陶瓷职业概况》。该书提供的许多材料或为其亲身经历考察所得、或为档案材料,正如他在其《卷头语》中所说:“所幸景德镇、醴陵、德化、石湾、江津诸地,陶瓷制造产销状况,或译自他集最近数十年之记录,或曾躬亲调查所得之结果,均属实况,尚以供参考”,是研究本世纪早期我国陶瓷工业发展历程的珍贵资料[13]。
舒信伟(1888-1969),原名信倪,字乾端,号似藩,江西靖安县人。1912年毕业于江西省初级师范学堂,1914年享受官费赴日留学,1918年毕业于东京高等工业学校窑业系,是日本窑业协会终身会员。毕业归国后即来校任教,担任玻璃、水泥等专业课程,兼管教务。1926年,经省政府批准,学校改址景德镇,定名为省立景德镇陶业学校,张浩先生调省建设厅任技正,学校改行委员制,章继南、舒信伟先生继任委员长(即校长)[7]。1930年舒信伟先生调任景德镇陶务局试验股股长,1931年陶务局撤销,先生回到省立景德镇陶业学校任教。1935年至1944年任省立九江陶瓷科职业学校校长,1953年调湖南湘潭电器制造学校工作。不久,中国和民主德国在景德镇搞陶业技术合作,他奉调回景德镇参与其事,成绩显著。1954年调景德镇市陶瓷试验研究所(现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任副所长兼总工程师,并当选为省人民代表、省政协委员。1961年,舒信伟先生退休并寓居南昌市肖家巷。1969年2月21日因病逝世,享年81岁。
舒信伟先生为人诚挚憨直,生活俭朴,禀性清廉,深受学生和同事尊敬。从事陶瓷专业教学和科学研究40余年,著有《江西陶瓷沿革》一书和《筑窑学》、《玻璃学》等讲义。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陶瓷专业人才,特别是为解决能源问题和革新烧窑工艺付出了心血,对陶瓷行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14]。
杜重远(1897-1943),名乾学,号重远,吉林省怀德县人[15]。1917年,以洮昌道尹公署官费留学生的身份东渡日本,1918年入东京高等工业学校专攻窑业。
1923年夏,杜重远先生由日本毕业归国,他抱着“实业救国”的思想,倾全力于发展瓷业上。于1928年建成一座现代化的沈阳肇新瓷厂,职工达一千多人。“九一八”事变后,他被迫流亡北平,在京沪各地进行抗日宣传工作。但此期间,先生仍然不忘振兴瓷业,在南方各地的奔走中,考察过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广东的枫溪和高陂,撰写了我国当时有关陶瓷工业的一些报道,还在自述《八年努力中的愿望》中详细阐述了创办肇新瓷厂的艰辛历程。在分析了景德镇瓷业江河日下、日趋衰落的原因后,他寄希望于瓷都景德镇。1934年,他频繁奔波于上海和江西之间,筹建江西陶业管理局,任局长。为拯救景德镇瓷业,他于1935年创办了九江光大瓷厂和陶业人员养成所,在《新生周刊》第一卷49期发过招考江西陶业人员养成所学生的广告。光大瓷厂和陶业养成所均于1936年冬被迫关闭,他的振兴景德镇瓷业的愿望终未实现。杜重远先生虽没有能实现他“实业报国”、“改良瓷业”的愿望,但他所创办的陶业人员养成所影响深远,他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一位进步的革命的陶瓷改革家与陶瓷教育家[16]。
汪璠(1905-1990),字筱禅,江西乐平人。1926年2月,考入东京高等工业学校窑业系。东工大窑业同窗会会员名簿记载,汪璠于1930年东工大窑业学系毕业,1931年在该校附属工业教员养成所窑业学系结业[2]。但大多数资料表明,其1930年已到江西省立陶业学校任教。分析其中原因,是因为日本学校是当年3月毕业,他于1930年3月毕业,后继续在工业教员养成所窑业系研修,因为“官费不能接济”,便于同年12月携夫人回国,次年(1931年)2月到省立陶业学校任教[17]。1934年1月,调任南京中央工业试验所技士。1937年11月全国抗战,上海、南京相继沦陷,试验所被迫转移,先生调至景德镇江西陶业管理局工作,并于1938年1月在景德镇任江西陶业管理局工务科长。1938年6月在萍乡创办民生瓷厂,任厂长。1944年6月,萍乡失陷,瓷厂、瓷校撤出萍乡,江西省教育厅以萍乡瓷校转迁为由,同意在景德镇筹建省立陶瓷职业学校,并将浮梁县立初级陶瓷学校并入,委任汪璠先生为校长。1947年6月学校改为江西省立陶业专科学校,汪璠先生继任校长至1953年江西省陶业专科学校撤销。后调湖南湘潭电器制造学校,任电瓷学科委员会主席,他还担任过郑州机器制造学校副校长、郑州瓷厂厂长等职。1990年12月28日,先生在郑州病逝[18]。
汪璠先生创办中国第一所陶瓷高等学校-江西省立陶业专科学校,功不可没,一生桃李满天下,培养了大批陶瓷人才;他亲手创办了萍乡瓷厂和郑州瓷厂,对现代陶瓷工业起了示范作用,推动了我国陶瓷工业的发展。此外,他还翻译了日本近藤清治博士的著作《陶瓷工业》,编写了《陶瓷釉彩》、《陶瓷分论》、《电瓷制造工艺》、《陶瓷原料及实验法》等著作,还撰写了《回忆我在江西陶瓷界》等文章和大量科研论文,为我国的陶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不愧为“中国近代陶瓷工业先驱”与“中国高等陶瓷教育开拓者”。
戴亮侪(1899-1967),江西金溪人。1928年东渡日本,1936年东工大窑业学系大学本科毕业(1932年后才有本科毕业生),后回国任教于省立九江陶瓷职业学校,担任实习主任。抗战期间曾到
四川接办沪县瓷厂,1945年回江西,接管光大瓷厂任厂长。1946年辞职,重返陶业学校任大专班教授,兼任教务主任,兼授专科班的理化课程。1947-1953年,任江西省立陶业专科学校副校长。1952年从学校借调出筹办景德镇示范瓷厂,被任命为总工程师。1953年任萍乡瓷厂总工程师。1954年负责筹建景德镇瓷厂,并任总工程师。1967年1月,先生因脑溢血在南昌逝世[19]。
戴亮侪先生先后编撰了《初级陶瓷学》、《高级陶瓷学》、《燃料学》、《矿地学》、《陶瓷原料》、《陶瓷制造法》、《陶瓷试验》、《筑窑学》、《高等物理实验法及实验仪器》、《电子论》、《特种窑业制品》等专业教材和参考资料,总计110余万字,为中国陶瓷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花费了10年时间筹建的景德镇瓷厂,被成功打造成当时具有较高现代化水平、年产量占全景德镇市年总产量三分之一的大型瓷厂。据当时《景德镇日报》报道,景德镇瓷厂不但在全国,而且在亚洲都属于第一流的大型瓷厂,使古老的瓷都跨入了现代化的行列。虽然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景德镇瓷厂最终夭折,但我们必须肯定的是,戴亮侪先生作为全国知名的陶瓷专家,不仅通过自己与其所编撰的教材和资料培养了一大批陶瓷专业人才,而且在其一生从事陶瓷研究的同时也非常注重推进陶瓷的工业化和现代化,为新中国陶瓷行业进步和现代化做出了重大贡献。
另根据文献[4, 8]记叙,时在江西省立陶业专科学校任教的还有汪琛,是汪璠先生的弟弟[8]。但笔者在东工大窑业同窗会会员名簿中反复查核,并未发现汪琛先生的名字。笔者通过芮雪女士(陶院2012届硕士生,学位论文-汪璠的陶瓷生涯及其研究)联系了汪璠先生的次子汪大绶先生,汪先生叙述,汪琛先生实为汪璠先生的堂兄,1904年生,1926-1930年在东京高等工业学校窑业系(1929年4月升格为东工大窑业学系)学习,1933年到省立陶业学校任教,后随汪璠先生辗转江西萍乡,任过民生瓷厂技术主任,1944年随陶校撤回景德镇,1972年病逝。
汪琛先生的留学经历,在文献《江西留学生与近代地方社会变迁研究》(江西师范大学2010届硕士生黄立明学位论文)中可得到印证。汪大绶先生还回忆,汪璠先生的二弟汪璆先生1945-1948年也在陶专任教,教的是数学。汪璆先生1927年考入东京高等工业学校[20],所学专业是纺织机械,所以名簿中没有汪璆先生的名字。从这段叙述可知,汪璠先生几兄弟都为早期陶院做出了重大贡献。
4. 结语与思考
陶院经过1910-1953年的早创时期,至1958-1968年的创办创业、1975-1986年的恢复建设、1987-1994年的改革探索、1995-2005年的加快发展时期,直到现今,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在百年办学历程中,学校秉承“弘扬中国陶瓷文化,振兴中国陶瓷工业”的崇高使命,秉持“崇德尚学,陶冶成器”的校训,已建设成为一所以陶瓷工程和艺术设计为特色,工学、文学、管理学、理学、经济学等协调发展的多学科性大学,并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增列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要坚持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之路,朝着建设国内外有影响的特色名校的目标奋进,就必须充分挖掘陶院百年历史文化底蕴并加强宣传力度、提升其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与扩大在国内外的影响。本文对曾留学东工大窑业(学)系的陶院早期教师进行了简溯,通过对这段历史的归纳整理,叙述了他们对陶院早期发展的贡献与影响,并提出以下结语与思考:
(1)陶院早期教师以留日生为主体,除邹俊章先生外,几任校长都毕业于东工大窑业(学)系;张浩、邹如圭、章继南、舒信伟、杜重远、汪璠、戴亮侪等东工大窑业(学)系留学生对陶瓷教育与陶瓷行业、尤其是陶院早期发展的贡献和影响是巨大的;东工大是以工程技术与自然科学研究为主的世界一流理工大学之一,其窑业(学)系为中国早期陶瓷教育与陶瓷行业奠定了人才基础做出了重大贡献;陶院应重视这段历史,并充分发掘,加强与东工大无机材料工学系的交流,体现百年学府的深厚底蕴与重要地位,为打造国内外有影响的特色名校服务。
(2)张浩先生是江西第一批赴日留学生、东工大窑业(学)系第一位中国留学生,相当于现在的“大师兄”角色,是我国近代兴办陶瓷教育事业的先驱;其1912年接手江西省立饶州陶业学校校长后,学校虽然几经曲折、几度更名易址,但其周围云集的一大批陶瓷专业人才,师资队伍都是以留日学生为主体,这与其“大师兄”的身份是分不开的。
(3)杜重远先生是陶院早期历史中不能不提的人物;他所创办的陶业人员养成所的影响是深远的,陶业人员养成所这段办学经历应纳入陶院校史中;陶院应主动与杜重远先生后裔取得联系,这既是对杜先生的怀念与尊重,也有益于学校知名度的提升和社会影响的扩大。
(4)汪璠先生于1930年3月东京高等工业学校窑业系毕业后,还在该校附属工业教员养成所窑业系学习到同年12月,后因官费不能及时到达而回国,这段留学经历为先生回国执掌陶校、创办陶专打下了基础;其将陶校迁回景德镇,创办了江西省立陶业专科学校,是中国高等陶瓷教育的开拓者;此处特别要指出的是,其堂兄汪琛先生、二弟汪璆先生也都留学于东京高等工业学校,都为早期陶院做出了重大贡献。
(5)章继南先生在陶校任职时间虽然不长,但他先后在江西、江苏、四川任陶瓷(玻璃)学校校长,出任过第一届“中国陶学会”(现中国硅酸盐学会)理监事,在早期陶瓷行业影响很大,现绵阳职业技术学院公认章继南先生为该校创始人;绵阳职业技术学院是“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100所国家示范建设院校,今年举行80周年校庆,陶院应将该校视为同根,与其建立友好关系,并在校史中加大对章继南先生的宣传力度。
参考文献:
[1] 百度百科. 东京工业大学[EB/OL]. http://baike.baidu.com/view/142234.htm?fr=aladdin. 2014-05-16/2014-05-11.
[2] 东京工业大学. 窑业同窗会会员名簿. 内部资料, 1983-12.
[3] 校史编写组. 景德镇陶瓷学院校史. 内部资料, 2008-9.
[4] 张德山. 我国历史上第一所陶瓷高等院校[J]. 景德镇陶瓷,2002, 12(1): 42-45.
[5] 张德山. 景德镇陶瓷教育简史[J]. 景德镇陶瓷, 1999, 9(2, 3):68-70.
[6] 陈海澄. 景德镇瓷录-中国陶业学堂[J]. 中国陶瓷增刊, 2004,8.
[7] 徐镇寿. 艰难的历程:从中国陶业学堂到景德镇陶瓷学院年表[N]. 陶瓷学院报, 2012-6-20(540).
[8] 李芬. 忆陶专[N]. 陶瓷学院报, 2012-5-10(536).
[9] 张骏. 中国近代陶瓷教育的先驱-张浩先生创办陶业学校之经过概述[J].景德镇陶瓷学院学报, 1985, 6(1): 53-56.
[10] 张德山. 陶瓷教育家邹如圭[J]. 景德镇陶瓷, 2001, 11(3):38+32.
[11] 绵阳职业技术学院校友办. 学校的起源(一)[EB/OL]. www.myvtc.edu.cn, 2013-05-10/2014-05-13.
[12] 庆祝中国硅酸盐学会成立60周年专辑. 中国硅酸盐学会大事记(1945-2005)[J]. 硅酸盐通报, 2005, (5): 140.
[13] 陈秋中. 从《陶瓷职业概况》看二十世纪早期中国陶瓷业[J]. 南方文物, 2000, (3): 87-89.
[14] 靖安县人民政府网站. 舒信伟[EB/OL]. http://www.jxjaxzf.gov.cn/Item/4049.aspx, 2011-09-30/2014-05-15.
[15] 齐文华,李秀华,朴先敏. 热情的爱国者——杜重远[EB/OL].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0509/21/1298788_115560088.shtml, 2011-05-09/2014-05-16.
[16] 赵鸿声. 纪念现代陶瓷工业的先驱杜重远[J]. 景德镇陶瓷,1994, 4(1): 58-61.
[17] 芮雪. 汪璠的陶瓷生涯及其研究[D]. 景德镇: 景德镇陶瓷学院, 2012.
[18] 张德山. 陶瓷教育家汪璠[J]. 德镇陶瓷, 2001, 11(4): 52-53.
[19] 铁源,溪明. 民国瓷器名家与相关行业名人资料-陶瓷教育家[EB/OL]. www.jdzmc.com, 2005-07-24/2014-05-18.
[20] 黄立明. 江西留学生与近代地方社会变迁研究[D]. 南昌: 江西师范大学, 2010.
本文选自陶瓷学报 2014年03期
作者简介:叶正隆(1988年-),湖北武汉人,现院学报工作人员。